武昭仪独有的媚,则是媚到了高宗的心里。骆宾王的千古佳句“狐媚偏能惑主”,说的就是她。
王皇后明白,自己让武昭仪进宫的做法无异于“前门拒狼,后门引虎”。表面看上去胜利了,实际上是天大的一个败招。
这也就是《新唐书·武后传》上说的“一旦顾幸在萧右,浸与后不协”。王皇后、武昭仪二人的争宠马上就成了主要矛盾。
其实王皇后由于从小养尊处优,性格比较直率。史书上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就是对上对下都不刻意亲近,当然与她生长的背景和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一直在高处惯了,自然习惯性地不把下人放在眼里。这样的皇后,不怒而威,必令宫人敬畏。
而武昭仪和她则恰恰相反。越看到王皇后这样的不会拉拢人,她内心越暗自庆幸,自己便主动去拉拢那些不被王皇后待见的后宫下人,“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我把你疏远的人全打点好,给我做内线。这样一来,后与妃一举一动,皆在武昭仪的掌握中。王皇后的一举一动,她都一清二楚。
于是,王皇后一旦有什么小把柄,武昭仪立刻也报告高宗。但是,与王皇后和萧淑妃向皇帝打小报告的方法不同,武昭仪总是旁敲侧击,仿佛在无意中向高宗提起一句闲话般地轻轻带过。
但是积土成山,时间久了,王皇后在高宗的心目中地位大降,高宗对自己的这位结发妻子也日渐厌恶起来。
武昭仪确实太有手腕了。
高宗此时几乎已经完全相信武昭仪的话,因此对于王皇后的话便再也不去理会,《旧唐书·王皇后传》有曰:“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而更可怕的是,武昭仪以一种令人听来毛骨悚然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场与王皇后的明争暗斗。
永徽四年(653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肉嘟嘟的可爱极了,很得高宗的喜爱,视为掌上明珠。王皇后没有子女,出于母性的本能,对这个女孩也很感兴趣,常去看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