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真的有“问题”吗(5)

我理出这样一些思路让这对夫妇思考,他们的儿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叛逆并被“问题”缠上的,家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与儿子的和解需要双方的努力。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他们对于电子产品和信息的掌握与了解远远超过家长,家长有必要放低姿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向孩子学习,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灵。世上没有完美的家长,承认教养孩子中的失误,并积极做出调整,才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小余父母自我认识的提高和与孩子互动方式的调整与改变,小余变化很大,那个曾经的“问题孩子”渐渐消失了。(当孩子接受父母时,他们会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向上是孩子的天性。)高考时小余超常发挥,考入了一所二本大学,小余的爸爸妈妈说,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本以为小余这辈子和大学无缘了呢。

在我了解的个案中,个别患有神经症的孩子,比如患有癔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的孩子,需要去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药物治疗,绝大多数“问题孩子”都只是被父母主观地贴上了“问题孩子”的标签,这样的孩子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厌学型。追根溯源,这类孩子往往因为某个小事件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是因为成绩比较差,在学校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自尊心受打击,渐渐变得不爱去学校;有的是和同学之间关系处不好,觉得自己不受同学欢迎,学校成了让人畏惧的场所;还有的因为被老师误会或者批评,觉得没面子,在班里抬不起头,不想见到老师,拒绝去学校。家长们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孩子厌恶上学,听到孩子的抱怨也没当回事,等孩子真的不肯去学校了,家长才大惊失色,认为自己孩子有“问题”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去读书根本谈不上“问题”,不过是孩子厌倦学习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们只不过做出了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而已。不去学校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恰恰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最大动力。作为父母,当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后,首要的是和孩子沟通,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不愿意读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比如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时被老师批评后严重厌学,坚决不去学校,父母也没有硬逼他,就辅导他在家里自学。在2012年底新浪举办的“孝心大使评选”活动中,郑渊洁当选为孝心大使,他说:“我一个人写《童话大王》月刊28年,其主要动力是我想让父母高兴。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从未打骂过我,也从未要求过我的学习成绩,为我创造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谢谢老爸老妈。”你看,当父母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后,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会给自己加压,只是你敢于像童话大王的父母那样尝试吗?你可能会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的确,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敢做这样的冒险,但是可以尝试在家里给孩子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当一个孩子感觉到父母尊重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让父母失望。所以当你觉得孩子

有问题时,应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出了问题。郑渊洁在微博上说:“我和爸爸妈妈现在像朋友,原因之一是他们在我儿时每晚给我讲故事。我长大后不管遇到什么事他们都不谴责我,而是谴责他们自己。”有一对从来不随便打骂孩子,而且不断反思自己的父母,孩子怎么会不努力呢?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源于美丽的希腊神话: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他把全部热情和爱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由此感动了爱神,使雕像获得了生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