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奇异神秘 清纯温馨(2)

读着这样一篇篇温馨纯净、妙不可言的文字,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感觉就像走进鲁迅先生在《好的故事》中描绘的意境,“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小七女士的小说不同凡响的诱人之处,就在于艺术地表现了草原哈萨克人生活的原生态,而且以小见大,有趣有味,构思极是精妙。作者闪动着她那少女般纯净、好奇的眸子,注目于草原上哈萨克人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细节,有意无意避开某些意识形态的遮蔽,而把最本真的、最能打动人的人性、人情之美聚光凸现出来,又能自然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常常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和思想启迪,报以会心的微笑。作者还将故事放在辽阔优美的湖光山色中展开,通过对哈萨克人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和民风民俗的精细描绘,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色香,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如坐春风,欣喜莫名。

小七的故事既是那么神秘奇异,娓娓动听,那么优美隽永,耐人寻味,叙述语言又是这般新鲜自然、简洁流畅,读着它们,似乎嗅到草原青草的气息,品到奶茶和马奶酒的香味,看到清澈湖水倒映着雪山丛林,还有白桦林、白毡房上的袅袅炊烟,更能听到冬不拉的叮咚琴声和少女的天籁之音……哈萨克牧民传统的民情风习,他们保持的那些不曾被世俗污染的向往自由、仁爱善良、宽厚纯朴、乐观开朗,而又执着率真等种种人类天性,都被演绎得如此醇美诱人,不觉间灵魂受到抚慰,心灵得到净化。难怪不少读者读到这些故事后便纷纷表示一定要来新疆、阿尔泰、喀纳斯湖呢。他们要来追寻这片童话仙境,人间净土。

这些精美的篇什,属于跨文体写作,多为生活的吉光片羽,篇幅不长,故事简洁,人物单纯,似是小说,又似抒情散文,而与诗更为接近。茅盾先生在评论著名女作家茹志鹃早期小说如《百合花》等时,曾把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现在我也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小七女士的作品;而且比起茹志鹃来,更有一种神奇、别致的韵味;比起当下都市青年女性作家抒写情感的某些文字,又似乎清新、健康、脱俗、隽永得多。

小七女士初涉文坛,也许有人会为她如此高的起点感到惊奇。其实在动笔写博文之前,作者就有着比较充分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她在生活中感知无数哈萨克人的故事,耳濡目染,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耳熟能详。特别是她坚持阅读的习惯,使她有机会大量接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同时,她的主要专业又是美术,绘画技艺素养的训练使她别具一双发现生活美的慧眼,对于色彩、形象、画面感和生活诗意有着独特的感悟。(自己手绘的那些富于童趣和现代意味的插图,不就为她的博文增色不少吗)所有这一切,就为小七女士在文学上迅速成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一旦动起笔来,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便如打开闸门的额尔齐斯河水,喷泻而出。

但是文学的成功毕竟需要过人的艺术天赋。可以看出,小七女士的艺术感觉特别敏锐、细腻,发现、捕捉生活诗意的能力也很强,别人对身边那些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了的生活琐事可能无动于衷,她却能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而且被深深感动了,迅速地用一种抒情笔调把美的闪光点传达出来。这种先天的艺术禀赋或悟性,也许是小七女士终获成功的秘诀。

就在写完这篇序言初稿的时候,我从网上读到了老友、新疆文学名家程万里先生对小七的评论文字,我觉得讲得十分精彩到位,不敢掠美,这里摘抄几段,以与读者共赏:

“小七的作品就像密友之间的聊天,娓娓道来,不动声色间把读者带入一个特殊的境地。在那个境域中,人是用异样的方式生活着、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着,但是同样很美,而且美得令人羡慕令人默然心动。小七绝不追求故弄玄虚,她的语言平实流畅,但是却有着美酒般的美感,仔细咂摩,她的语言严密而精致,属于传统小说中对文学语言的最高追求那一类。

“小七善于创造一个对于大多数汉文读者来说很新鲜的世界,那个世界像是梦境却又极其真实,像是神话却又触手可及,像是寓言却又是身边的真事。

“小七真正的长处,是她成功地进行了跨语境写作。她把读者带进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在读者备感新鲜好奇和被新颖的美感弄得不知所措的时候,小七用草原原居民的陈述方式不动声色地展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图景,引诱着读者不知不觉地深入到人类的本真之中。她像极了一位善良美丽的文学女巫。”

现在,小七女士的处女作即将问世,其社会的欢迎度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不过我觉得,诸如此类的美好故事已经写得不少了,当然还可以沿这条路子继续写下去,但是有可能会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甚至出现重复。生活是广阔多彩的,人性也是复杂微妙的,只有在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等多重人性的对比映衬和矛盾冲突中,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人性之美,表现生活的奥妙与真谛。现实并不总是田园牧歌式的这般和谐温馨,仅仅用惊喜、微笑的目光去观察生活已经不够了,年轻的小七女士还需要在感悟生活和艺术表现上,更上一层楼。

2011年10月于新疆师范大学抱朴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