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油战争:十面埋伏(2)

2006年,中国约30%的进口原油来自非洲,中国对尼日利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的投资超过80亿美元,还与加纳协商12亿美元的电气化改造贷款,这些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与此相比,受美国操纵的世界银行对南部非洲地区的投资总共才23亿美元,而且条件苛刻。

北京的石油外交引来了华盛顿的无端指责,称“从源头控制石油”十分不当。但不要忘了,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外交的重点一直是确保在全世界获取石油。[2]

自1999年以来,中国累计在苏丹投资达150亿美元,中石油是苏丹最大的外资公司,仅油田开发就投资50亿美元,还在苏丹境内铺设了一条管道,从取得租让权的1区、2区、4区通往苏丹港。2005年,苏丹成为中国海外石油的第四大进口国,到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的8%来自苏丹南部地区。苏丹日产石油50万桶,运往中国的石油占到其总产量的65%-80%。同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进口650万桶,年增长约30%。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估计,中国几年内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石油进口国。这一现实成为中国扩大非洲外交的动力。

苏丹的油田主要集中在南方,那里长期动荡不安。叛乱活动主要受到美国的暗地支持,目的就是把盛产石油的南方从以穆斯林为主的北方分离出去。2005年4月,苏丹政府宣布在南部地区发现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油田,美欧主流媒体不但充耳不闻,而且使劲炒作达尔富尔爆发的冲突。

华盛顿派国务卿鲍威尔出面,谴责喀土穆政权在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行为。但此事之前并无真凭实据,只有华盛顿和其麾下的非政府组织给达尔富尔贴上“种族屠杀”的标签。如果这种做法被国际社会接受,就等于为北约在苏丹进行政权更迭大开绿灯,华盛顿可以轻松染指苏丹的主权。为达到渲染的目的,“华府”甚至拉上了好莱坞影星乔治·克鲁尼,此人刚被媒体披露为同性恋,巴不得利用人权这样的话题来为自己贴金。

在2006年11月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一次在线采访中,负责人口、难民和移民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伦·绍尔布赖直言不讳:“达尔富尔发生的种族屠杀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美国对此高度重视。”小布什政府一再强调,达尔富尔种族屠杀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但意大利法官卡塞斯率领的联合国5人调查组在2004年的结论却不同,他们认为达尔富尔没有发生种族屠杀,只是存在严重的侵犯人权现象。[3]

在达尔富尔,反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的有两个组织,一是人多势众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二是正义公平运动。约翰·加朗是苏丹人民解放军(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武装力量)的首领,此人曾在臭名昭著的美国班宁堡特种部队学校受训,一直到2005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国在该地区重点扶植的对象。自从苏丹南部发现石油后,美国就往那里运枪运弹,为当地的冲突火上浇油,导致上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地区的武器多由军火商具体操办,其中不乏维克多·布特之流,此人曾是克格勃的间谍,现在把生意做到了美国。

2003年2月,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总书记马纳韦以政府无视达尔富尔地区为由,号召向巴希尔政权发动进攻,目的是在苏丹建立联合民主政权,其实就是政权更迭。[4]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