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功不唐捐(1)

胡适先生非常喜欢格言,他把格言说成是“金玉之言”,常常题字给别人,比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比如“功不唐捐”。

这些格言,既能励志,又不失高雅。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功不唐捐”。虽寥寥四字,在我看来,它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给人百倍的信心。

鲁迅先生当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时,曾用过一笔名:唐俟。“俟”,好理解,意为等待,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看来不唯我喜欢,鲁迅先生也推崇这四个字。胡适先生亦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它。

最早是在1932年6月27日,胡适在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说道:“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随后,1953年,在台北“记者之家”,胡适先生发表演讲,题目是《报业的真精神》。其中,他便用这四个字来鼓励报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绿树成荫的。胡适先生认为,应该把“功不唐捐”视为一种信仰。1960年6月18日,胡适应邀在台南成功大学某班级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在最后一味药“信心汤”中,他再次引用“功不唐捐”告诫学生:“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功不唐捐,这四个字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必然是有回报的!

其实,这本是佛家语,原句为“福不唐捐”,出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把经文里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含义。

在五台山,我曾经碰到过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从千里之外的山东曲阜来,一路上,风吹日晒,忍饥挨饿,走一步路,磕一个头,就这样走了两个多月了。我问他,你这样做,佛祖看不到,能给你带来福报吗?他也不多理会我,只轻轻说出四个字:功不唐捐。继续默默地磕头行路。

对那些虔心向佛的人来说,“功不唐捐”这四个字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

想起那些出家人,青灯古佛,晨钟暮鼓,远离红尘,恪守戒律,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名号,还有那些虔诚的朝圣者,离乡背井,不远万里,经年累月地磕着等身长头,究竟图个什么?回报在哪里?在世俗人的眼里,他们是在做无用功,可他们不这么看。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自己虔心向佛,一定能得到回报,一定能求得佛祖的保佑,或祛病消灾,延年益寿,或离苦得乐,修成正果。

我们都是扰扰红尘中的人,自然有着很强的功利心,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功不唐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它的功效是漫长的、隐性的,分散在细微的时间之内。也许,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结果,收效甚微,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怀疑美好的人生,要坚信:自己不会白白付出,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因为我们坚信世间有一条真理: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