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什么意思呢?就是少说话,近乎无言,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得以长存。

“文化昆仑”钱钟书,字默存。据说是他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发现儿子口无遮拦,天生禀性爱惹是生非,便特地给他取了个“默存”的字,意思是要儿子管住自己的嘴巴,以免招来口舌之灾。真是知子莫若父,殷殷厚望可窥一斑。

“默默者存”语出《汉书?扬雄传》:“且吾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从思想上来讲,杨雄的这番话是源自道家。“炎炎者灭”、“隆隆者绝”、“位极者宗危”,那么,如何才能长久呢?只有“自守者身全”、“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上帝给了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要人多听少说。《菜根谭》云:“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路。”

斯言诚哉!

口乃心之门,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三国时期的名士杨修,恃才傲物,聪明绝顶,在曹操手下当主簿,常常自作聪明,先是与曹操猜“碑辞”、猜“阔”字、猜“一盒酥”(这些都是小游戏,曹操还不至于将他置于死地),接着,曹操梦杀侍卫,杨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丞相非在梦中”,戳穿了曹操的阴谋。最后在前线作战时,说破“鸡肋”口令含义,让士兵整装待归,曹操终于以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处死。

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不懂“默默者存”之理,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相反,三国魏末隐士孙登,却是一位深谙“默默者存”之道的高人。生逢乱世的孙登,为了不与司马氏强权同流合污,他洁身自好,隐居苏门山,夏天则编草为衣,冬天则披长发御寒。他好读《易经》,常抚一独弦琴,怡然自娱。他性无喜怒,有人故意将他推入水中,欲观其怒色,谁知他出水上岸,却大笑不止。孙登不与人言,尤擅长啸。司马昭听说孙登的异行,派名士阮籍去拜访,与之语,皆不应。阮籍行至半山,忽听山中啸声,悠远清旷,响彻人寰,“如《萧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