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动摇时代(9)

其一:

爱山日日望山晴,

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

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

识面僧来不记名。

莫谓中丞喜忘世,

前途风浪苦难行。

人住层崖嫌洞浅,

鸟鸣春涧觉山幽。

其二:

静日岩头坐落花,

不知何处是吾家。

静听谷鸟迁乔木,

闲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声穿乱石,

碧涧云影透晴沙。

痴儿公事真难了,

须信吾生自有涯。

从上诗中的“会心人远空遗洞”一句可以看出,王阳明对当年与道人的邂逅,真是感叹不已,同样对那位道人的追慕之情也溢于言表。

彻悟诗文之弊

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31岁,他完成在江北地方犯囚的审录工作,回到北京复命。此时朝廷中的旧交名士纷纷模仿古体诗词吟诗作文,引为时尚。这帮文人还成立了诗社,热情邀约王阳明加入。

王阳明对此表示拒绝,而且还叹息着对周围的人说:“我怎么能把有限的人生精力花费在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空文中呢?”

不久,王阳明便向朝廷上疏,告病请辞,在奏疏《乞养病疏》中如是写道:

臣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由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弘治十三年六月除授前职,弘治十四年八月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府会同各该巡按、御史审决重囚,已行遵奉奏报外,切缘臣自去岁三月,忽患虚弱咳嗽之疾,剂灸交攻,入秋稍愈。遽欲谢去药石,医师不可,以为病根既植,当复萌芽。勉强服饮,颇亦臻效;及奉命南行,渐益平复。遂以为无复他虑,竟废医言,捐弃药饵;冲冒风寒,恬无顾忌,内耗外侵,旧患仍作。及事竣北上,行至扬州,转增烦热,迁延三月,尪羸日甚。心虽恋阙,势不能前;追诵医言,则既晚矣。先民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臣之致此,则是不信医者逆耳之言,而畏难苦口之药之过也。今虽悔之,其可能乎!

臣自惟田野竖儒,粗通章句;遭遇圣明,窃录部署。未效答于涓埃,惧遂填于沟壑。蝼蚁之私,期得暂离职任,投养幽闲,苟全余生,庶申初志。伏望圣恩垂悯,乞敕吏部容臣暂归原籍就医调治。病痊之日,仍赴前项衙门办事,以图补报。臣不胜迫切愿望之至!

(以上参见《乞养病疏》)

阳明洞专修神仙道

王阳明终于得到朝廷的同意,返回故乡越中地方。后来,返乡的王阳明在家乡四明山南侧挖掘了一个洞穴,称作阳明洞,常日里在此修养仙术。这里风景雅致,山清水秀,王阳明非常喜爱这里,于是他选择在此隐居。后世因此称王阳明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说:“我曾经在结婚当夜访道铁柱宫,一直将仙道的教谕谨记心中。所以要在此修炼神仙导引的养生术。”

周围的人纷纷传说王阳明修炼的地方是神仙们聚会的场所,这其实也是王阳明为了躲避那些人世间的迎来送往的故为之事。王阳明在此修身养性,整日里练习静坐养气。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厌世之人都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静谧场所,遁隐山林,与世外隔绝,不相往来。对于王阳明而言,此时他遁隐的心思还没有那么强烈,有朝一日他是否会重新回到凡尘中去呢?此时这还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