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阳明家世(1)

大师王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国魏晋时期的晋代光禄大夫王览。由《王阳明年谱》可知,王览原本是琅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孙王羲之的时候,王氏一族经迁徙定居在名为山阴的地方。

据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载:文成公之父龙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贵。其祖上名人辈出,有如晋代高士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光禄大夫王览(206―278)等。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谓是世代显赫。

远祖王羲之

话说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阅读他们的传记,甚至仿效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获得励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离王阳明先生虽然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但仍然被记录于王氏族谱之中。在王氏的族谱中,大概再没有人比王羲之更为家喻户晓,更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阳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离因王羲之而闻名于世的兰亭遗址①极近,兰亭正是王羲之当年与风流雅士们把酒赋诗的地方。《兰亭序》数百年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在兰亭遗址附近,就是王右军②书法楼以及王右军府邸旧址。王羲之当年罢官后,和诸文人墨客交游广泛,透过这些古迹不难看出王羲之当时是何等的风流雅趣。因此,后世之人经常以仰慕风流为名,至此流连忘返。当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来凭吊、怀古,或寻找创作的灵感。

每次读王阳明先生的传记,或者读王羲之的传记,我都会独自沉思品味。虽然与两位王氏伟人相隔千余年,但他们放浪形骸的风骨气节和在精神世界里的痴迷陶醉,实在令人难忘。王阳明先生也颇得祖辈王羲之先生的情趣,这也许就是源自他对先祖的追慕思怀。从祖辈们流传至今的祖制家训也极大地激励了王阳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孙王寿,官至迪功郎,这在王阳明先生的年谱和墓志铭中都有相应记载。至于晋代的王览是否为王阳明的祖上,根据目前已知材料尚且无法作出准确考证。时隔千余年,要厘清其高祖究竟为何人,的确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作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王家后裔继承其绵延千年的血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揣测,此事宁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无!

此乃《忠义传》中人

王寿从山阴的达奚迁徙至余姚定居,自此,其后世也都成了余姚人。王寿的第五代孙王纲,在明史的《忠义传》中就有相关记载:王纲,字性常,文武双修,善于识鉴人物,与诚意伯刘基①交往甚为亲密。

王纲曾经对刘基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爱隐居山林之乐,祖祖辈辈都不愿为官场所累。”于是刘基对王纲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举荐。明洪武四年(1371),王纲以文才被招到京师,这时他已经是72岁的高龄,明眸皓齿,犹若壮年。太祖见王纲一派仙风道骨,极为惊叹,并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后,王纲官拜兵部郎中。当时正赶上南方的潮州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朝廷便委任王纲为广东省参议,命其督管军粮。王纲曾对身边的人说:“我是用身家性命来为国家效力的。”写下诀别信后,王纲奔赴广东。

王纲带着儿子王彦达同行,两人骑马赶赴潮州治理流寇骚乱。就在父子二人将要抵达增城的时候,不料被贼匪头子曹真所抓获。曹真便以巨额的金银财宝利诱王纲当众强盗的军师,王纲言辞呵斥:“你们想干什么?现在皇上已经昭告天下,坚决铲除地方叛乱。你们应当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享太平盛世。否则,就是自寻死路,迟早被朝廷诛灭。”

曹真大怒,立刻将其杀害。

王纲的儿子王彦达这年才16岁,边哭边骂道:“你们这帮匪徒,也把我一起杀了吧!”

曹真见状思量道:人们常说,父忠子孝,父子一并杀害恐有不祥,便释放了王彦达。王彦达用羊革裹着父亲的尸身,将他葬在禾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