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晚报》



一、华夏大地集报潮涌动

中华大地悄然兴起集报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产生了《邸报》。在唐代出现《进奏院状》,长97厘米、宽28.5厘米,从右至左竖写行书毛笔字。唐僖宗光启3年(公元877年),纸质完整的报又叫新闻纸,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

宋代出现《进奏院状报》《邸报》《晚帖》,北宋后期有《朝报》南宋初年有《小报》,元代又创办了《邸报》和《京报》,明有《朝报》《日报转抄》《万历邸抄》等,清出现《行在邸抄》《政治官报》等等。这类报纸多数是记录皇家大事、国内时事,专供皇帝参看的。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4月30日),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申报》,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于1949年5月停刊,历经75个春秋,人们俗称“《申报》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1876年3月30日,该报又创办副刊《民报》,出版社是在上海。

1884年5月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

1922年中共中央最早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

1925年6月4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主编为瞿秋白,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种日报。

1931年12月11日,中央军委创办机关报《红星报》,地点江西瑞金,1933年邓小平为该报主编。

1931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瑞金创办《红色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更名为《新中华报》。

1946年5月15日,邯郸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晋鲁豫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出版华北局《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后,该报扩展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各个时期集报的代表人物。

五代十国就专门有集报的人,主要是为了修志。明朝末年,一些著名学者黄宗羲、王元美、顾炎武以及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了治学和创作都搞集报。

民国初年出现了3大集报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冯翰飞,报纸装了6个屋,称为“报纸富甲天下”,不凡众多“珍品、极品报”。蒋介石曾以高官相许换回报纸,但冯不允。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突出的代表有阿英(著名作家)。“新闻全才”“一笔力敌千万大军”,1918年10月5日主办《京报》的一代报人邵飘萍;中国新闻先驱戈公振,中国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方汉奇研究《申报》30年,利用浩如翰海的古今报纸写出了《中国新闻史》巨著并获奖。而将其藏品3000多种(含乾隆年间《邸报》)无偿捐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

大文豪鲁迅一生收藏报(刊),极大方便了创作。他在1928~1933年期间,收齐了在上海出版的各种报纸,他精心挑选100多篇资料汇编成《报纸的报纸》一大叠剪报本。还有胡道静、郭沫若、邓拓(又名马南邨),誉称“红色报人”。掌故专家郑逸梅先生,他充分利用藏报著《报海回澜》一书,轰动中国新闻界、文学界及集报界。

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也多数是集报大家,如一代伟人毛泽东,他一生嗜书报为癖,精心收藏报刊。他收藏有《红楼梦》20个版本。他在战争年代,不忘看书读报。在瑞金、延安时,特别安排贺子珍打仗时注意收藏国民党创办的各种报刊,利用敌人的报纸掌握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等动态,布局战略战术。1935年9月22日,召开红军甘肃南部哈达铺团以上干部会议时,毛泽东主席从国民党的报纸中研究决定了红军的落脚点及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在青年时期就热爱集报,并在学校办报刊,为推进革命、建立新中国起了舆论导向作用。

报纸展览 邦教世人

1926年,在由上海新闻学会举办的“南洋报纸展览会”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首次举办的报纸展览会。接着,1944年贵阳《中央日报》社主办《全国报纸杂志图片展览》,共展出作品1640种(件)。1948年12月15日,由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新闻学系为该校成立7周年而举办“全国报纸展览会”,展出报纸1650种。

据资料显示:截至1912年底,全国办有报纸500种。1913年全国的报纸被袁世凯扼杀139种,是一大劫难。正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一大损失。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全国仅4类42家报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省市党报陆续复刊,有的新创刊,截至2007年底已发展成为76类7000多种报纸。其中日报1955种,占全球报纸总量的16.5%。《杭州日报》(下午版)编辑楼时伟(原是杭州纸厂工人,通过集报学习,成了新闻人才)。在1984年8月15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原名《中国报刊报》)登了一则交换报纸的广告,开创了当代集报之先河。中国人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和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及时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光荣传统。进一步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中国面临经济改革的大潮流,改革开放、国强民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盛世,带来了中国第4次收藏的良好契机。中国集报逐渐成了10大收藏中排序第二,仅次于集邮。全国各省市相继涌现了一大批集报的领军人物。如北京的罗同松、马振予、王永山为中国集报协会组建奔波,为各地集报组织、集报人物在各大媒体做宣传,为推进中国集报活动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评为“集报贡献奖”的模范人物。艾双新、李铁光(在1999年底就突破万种以上报纸)。上海的著名算具收藏家陈宝定,也收藏报纸近1万种.徐聿强、爱耀国等均集报上万种。上海是全国较早成立集报专委会的地区。

贵州退休工人石天柱(今年83岁),从1942年在武汉当报童开始集报至今已六十载,2007年就达3万多种,著有《报海六十载——石天柱集报回忆录》,写得生动、具体,极具指导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拍摄《银手杖》专题片向海内外播放,荣获“中国集报大王”称号,影响很大。

集报大军研究收藏成果颇丰的为数不少,如林彪的堂弟林育敦;石家庄集报协会的任菲菲(女),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政策决策报》的主编。中国报协筹委会主要负责人,宣传集报的重头报《中国集报报》的主编杨乐生(四川人);华夏万里集报的第一人熊继泉(四川渠县人);最早提出创立集报学的王杰峰;喜爱和运用“中国”或“中华”开头的《中国报》和《中国红》,即我国省会及直辖市城市解放纪念日报纸的吴里平;填补我国报眉学空白的专家华叶先生;熊继泉、牛满等人集报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专题和《鉴宝》栏目等等。他们热心而执著集报、研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多次报道,并载入名人精英大辞典、大辞书。

当代报纸展览,促进了集报活动的开展。

1985年12月23日至1986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为庆祝建校30周年举办“中国报刊展览”展出报刊1000多份;1987年9月24日至20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报刊报》,北京市邮电局联合主办《中国报刊博览会》展出报刊1000多种,占全国报刊总数1%,主要为报刊出版和发行作宣传导向。

中国集报大潮兴起的重要时刻是1991年6月26日,《中国剪报》和常州市委宣传部在常州举行《首届全国集报展览》。中顾委委员冯纪新、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司长梁衡等人出席并与全国集报爱好者一同观看了报展。随着集报高潮到来的,中国集报界确定每年“6月26日”为全国集报节日。各地这一天采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开展庆祝节日活动。因集报发展的需要和报友们认为“6·26”是世界禁毒日应更改,应避开这一性质严肃的国际性活动;其二,“6·26”至“6·28”是开、闭幕日子,应改“6·28”为好。几个巧合数字:分会电话67086628、办公地点6228、其尾号有628、6228,示吉祥。寓意为中国集报协会迅速发展集报水平进入更高层次(马掁予语)。经分会研究2009年开始,“6·28”定为全国集报日。一批有志于集报、研报的爱好者,汇聚于集报这面大旗下以“集报于个人、奉献为社会”的宗旨,与时俱进,走向大社会传播知识、服务人类。

1994年5月2日至3日,上海集报专委会召开全国集报、评报系列研讨会,全国11个省市50位名家出席会议,上海电视台、《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中国集报日首庆活动在成都举行。《中国集报报》和四川、上海、北京、苏州、武汉、杭州、绵州等18家集报组织联合发起首届中国集报日庆祝会,6月26日在成都召开,地点在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大会由石天柱主持,报友杨乐生致开幕词。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读者报》《四川新书报》《中国姓氏家谱报》《中国沱牌报》《上海集报》《永川集邮》《绵阳集藏》等主编,吴里平、马掁予、周之懋、魏晓明、阳登华、钟履顺、傅德明、西月等纷纷发言,为庆祝中国集报的意义和集报界的健康发展阐述了各自的意见,对个别人闹分裂、破坏团结等行为进行了批评。大会还宣读了罗同松、于海泉、刘根泉、毛元伟、肖俊哲给大会的书面发言。共收到贺信94件、贺电28封、书面发言14件。参会人员共聚午餐,并合影留念,《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等作了专题报道。

1991年常州“6·26”会议,1994年上海集报专委会全国集报、评报系列研讨会,1995年6月26日成都中国集报日首届庆祝会,是筹备成立中国集报协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里程碑。

中国集报筹委会的成立为中国集报大潮推波助澜。

为了适应全国集报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罗同松、马掁予、王选源、王永山、王荣泰、于海泉、周之懋、程庆光等集报大家、集报活动家,广泛征求各省市及地区集报组织、集报小组及集报家的意见,研究成立了集报协会,先成立全国的筹备委员会。1998年1月20日在《中国集报信息》报上公布名单:四川有傅昌志、熊继泉、李彬、程志强、阳登华等人。经过全国报友的,筹委会领导班子们的艰辛努力,最终克服种种困难于1998年7月20日,经新闻出版署、国家民政部批文成立“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全国上百万集报者终于有了娘家,中国集报活动更红火,中国集报事业发展指日可待。集报分会会刊为《中国集报信息》报,于1997年5月20日在北京创刊,报头由中国新闻学会会长、原《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将、书法家邵华泽题写报头。主编罗同松、副主编彭援军。

在筹委会成立之前,由杨乐生、郜晋、阳登华等18名报友发起创办《中国集报报》的倡议,不到4个月,全国30个省市108名报友签名支持,企盼早日问世。

1995年4月30日,试刊3期后《中国集报报》正式创刊,成立委员会,有杨乐生、王永山、马掁予、徐聿强、强者等委员60人。该报于1995年8月18日第8期增补筹委委员45人,继后于1998年4月20日与《中国集报信息》筹委会整合、合并。《中国集报报》告别全国报友,宣告停刊。

《自贡集藏》《自贡集报》《普州集报》三联体报于1996年2月19日创刊,总编王耀新,副总编魏晓明、阳登华。

1998年12月26日,集报家熊继泉(渠县人)撰写集报大块文章《华夏集报火火爆爆》在泰国、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交流会上,荣获金牌大奖。江西集报家朱勇在1999年荣获“国际铜奖收藏家”称号。

1984年8月31日,楼时伟创办《报友通讯》,后更名为《集报爱好者》,又创办《家》报,版幅812厘米(微型报),成为较早的集报民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1985年5月1日,江苏苏州报友潘传荣和几位报友协商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集报小组,并创办《报海采珠》民刊。继后全国发展成立集报组织近80个,民刊已达128种。

1991年6月26日“全国集报剪报爱好者中心联络组委”在常州成立,组长王荣荣泰,副组长王明春、王永山,组委委员树仁怀、王纪民、任菲菲等11人。最早开辟《集报者》专栏是《中国报刊报》,山东青岛报友王纪民撰写的《集报理论的色彩》,在1987年集报年会上荣获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主编《集报讯息》、被誉为《集报界的一支笔》,集报名人“三王”之一。(北京王永山,还有江苏的王杰峰。)

通过这些十分有意义而兴趣浓浓的种种活动,中国集报大潮已一浪高过一浪的向前发展:中国集报已经走向世界!给人类带来精神粮食和极美的享受。

人们狂热地集藏报纸,采取订、购、交换、参与拍卖,到废品部淘宝,进文物市场买或向创刊的报社求赠送或邮购,号外发行电话求助大城市的报友寻觅等不同形式,丰富自己的藏品。而报纸又是时尚人的追求和文明家庭所必需的学习媒质,它又成为当前投资的一个新兴领域,悄然地火起来;像二元纸币、纪念币、古籍字画一样极具收藏价值、经济价值。1949年前的一张《人民日报》创刊号,1998年在北京拍卖成交竞卖到3580元。《苏州日报》1950年的创刊号一下就卖到200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的收藏价值将越来越大,早期和解放前中国的报纸,它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空间越来越广阔。

集报者的细心,对报纸的第二次开发利用人们也可获得经济效益。报业的迅猛发展,报纸版面不断扩增和调整,增刊、专刊、号外,早晚报、周末报的不时涌现,稿件量越来越大,一批专为报纸写稿的“自由撰稿人”应运而生。笔者有个朋友阿珍,文笔不错,自费订了家庭生活、投资理财、财经信息等类报纸,获得大量写稿材料,她勤于写作,目前稿费收入丰厚,并在全国一些征文大赛中频频获奖。擅长文摘的陆某,自费订阅10多种报刊,自认为是“独家报道”的文章复印10多份寄往各报刊,采用率高。她还动手剪贴,利用报上资料写稿“曝光”甚多,月收入比她退休费还多。有的报刊设“读者有奖问答”“开卷考试”,她瞄准设奖面广、选择题卷,她夏天不用买饮料,冬天收获暖气费。收集信息让一些集报人发财。

报载:辽宁一个农民袁琼,他很注意收集和利用报纸信息,他说,收集报纸就是一笔财富。每年订报40多种,靠报纸信息致富一年获利数万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报中确有“黄金屋”,人们常说的“报”发户。

创刊号、号外、文革报、丝绸报、铜版纸报市场价值不菲。集报是一项高雅而文明、深层次的文化活动,是历史文献类资料的收集整理,是集报学、收藏学学科,保值、增殖、吸收科技、百科营养,引起人们极大兴趣。

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集报热潮到今年就要快30年了,中国集报分会又带领全国集报爱好者也跨过了11个年头。集报人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应该总结、反思,为后来的集报活动带一个好头。相信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把30年的经验作为动力,通过更大的集报高潮,以回顾为座标,从今往后我们将迈步未来,明天的集报定会更加美好!

集报、收藏的四个鼎盛时期

第一个收藏高潮:北宋末年羲宗元年,出现了一些收藏民刊。当时一些古董商和刻印的商人,不定期和定期向收藏者发放书目及新拓碑帖目录,这些书目具备了传播收藏信息功能,是民间藏报、藏刊的雏形。

第二个收藏高潮:清康熙年(1662年)、乾隆年(1795年)间,其代表人物有张仲熙、曹寅,收藏报纸数千种。

在明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报纸。报纸的产生是划时代革命,为收藏者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个收藏高潮:清同治年(1862年)、光绪年(1875年)至民国初年(1912年)。

爱国学者顾炎武专门收集封建时代的官报——《邸报》。

民国时期出现报纸收藏的三大家,其中冯翰飞成绩显著,专门收藏光绪年间到20世纪30年代的报纸。

第四个高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后到现在出现了很多集报出类拔萃的人:有罗同松(中国集报分会第一届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代集报活动的倡导者方汉奇,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集报。他积累的资料和著述达150多万字,都来源于利用集报资料。农民集报家南志秀,学生集报家高明华等等。

集报全过程。

集报学是研究如何捕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发展变化信息轨迹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

什么是集报?就是收集藏好各种报纸,其目的是为了学习、收藏和利用其进行科学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使文物得到保留。延续复制和发展,社会又产生了收集信息。

集报类型:全集型、专题型。集全各种类别的报,或一种报纸从创刊第1期藏到该报停刊,一份不少,按月装订成版(册)。集普报、集专刊、集大事件、集号外、集报头、集有副刊的报纸等不同类别。

集报活动主要有10个方面:订报、剪报、赏报、摘报、研报、评报、展报、藏报、办报、用报。这些形式为集报范畴,其目的方向、方法均为集报,也是文明、集报文化活动的体现。

集报民刊:资料显示,全国连续出版10年以上的民间藏报、刊有4000多种,如北京的《中国集报信息》、上海的《上海集报》《报中报》《报海寻踪》《报海世界》《中国报缘》《湖南集报》《山东集报》《三晋集报》《广州集报》《四川古籍收藏》《中国报目》《华东集报》《红都藏苑》《江苏集报》《中国报头报》《保定集报》《集报》杂志《收藏时报》《普州集报》《中国锦州集藏》《中国集报文摘报》《中国无名集报》《中国秦州集报》等等。

世界上第一本专为收藏者办的民间刊物是英国的《广告月刊》,它于1862年12月15日创刊,1864年6月停刊。

报纸是一种社会化的资源,收藏是一种在开发中加以利用的文化活动。

报纸藏品讲一个存世量,不是不讲“物以稀为贵”就不具备收藏量,这是一种偏废。

还要注重品相或品质,保持报纸的完整、洁静,这就是还注重科学保管,翻亮、通风防潮,特报特管,早期报、珍品报要特殊管理,有条件可存放保险柜、保险箱。

领导支持集报 全国报友振奋

1986年春,《人民日报》离退休干部局为我国著名集报家、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信息月刊》和《中华魂》主编罗同松先生,在《人民日报》社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藏报展。

展馆展出珍品,使人大开眼界,不乏《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号(影印)和1948年6月15日创刊号,还有专供中央领导阅读的超大版《人民日报》。1995年1月29日在巴黎出版的《人民日报》,不同地点出版的《人民日报》,在泰国和巴西印特刊,只印几百份的1994年、1995年的《人民日报·国际经济论坛》,还展出了《志愿军》报等10种军队报纸(均是第一次向全国公开展示)。

早期报有:宣统年的《政治官报》,香港、台湾出版的各种报纸4000多份。

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总编、中国新闻学会名誉主席邵华泽为罗同松报展欣然题词:“集报好”。并指出“你们办集报协会很好,要好好办”。

后来会刊出版邵主席又泼墨题写《中国集报信息》报头。

邵华泽一直关心呵护集报,使全国报友深受鼓舞。

报友风采

一大批执著集报者,一生追求“生命不息、集报不止”,“宁肯三日无肉,不肯一日无报”,“快乐集报、全家集报”。还挂上种种头衔:“报痴”“报迷”“文明报友”“双文明报友”“时代弄潮儿”“集报发烧友”等等。他们不怕困难,承担“下岗”家庭经济拮据的压力,为收藏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花钱财,为中国新闻事业、为历史文明传承作出了不小贡献。秦皇岛刘冷月剪报馆藏《剪报大观》,分为:政治、经济、人类、人体、人物、动物、植物、文学、文艺等20个大类。剪报始于20世纪40年代,而今已76余年。报馆还藏有《全唐诗》《全宋诗》《金元散曲》《鲁迅全集》等名著,《刘冷月剪报藏报》馆于1998年5月26日在秦皇岛开馆。上海周全海集报44年,剪报2500本。2001年无偿捐赠上海档案馆1342册,曾8次上市电台,开讲《集报讲坛》,让收藏走向社会,21世纪的八年收集1000多册,还将捐赠虹口区档案馆,精神可嘉可贺!北京张云亭以收集2000年1月1日(新千年)出版的国内外报纸484种,单日集报之最成为我国第一位被载入《吉尼斯大全》者。山西左权县苗世明、收藏古今中外报30611种、763712份,杂志10221种、5614册,图书3266册,以报刊收藏数量最多,也列入吉尼斯大全。

温家宝总理观看集报展

2007年5月14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市主要领导陪同下来到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与来办事的市民交谈。

温总理来到著名集报家冯建忠“百年老报纸资料·报纸”展柜前,饶有兴趣地看《浦东报》《光复报》《延安归来》《毛泽东自传》等,说:“浦东名人不少,这些藏品很珍贵”。冯建忠介绍:“这是张闻天20岁时创作的作品在《小说月报》和《渡特莱尔研究》刊出,登载的小说《周先生》的报纸”。浦东负责人向温总理汇报:“这些藏品都是冯建忠个人收藏的。”温总理伸出手,冯向前跨进一步握住温总理的手,总理说:“谢谢您”,冯答:“谢谢温总理鼓励”。温总理共待了6分钟。这是很幸福的时刻,这是中国集报界的光荣。

藏报馆林,加速集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藏报馆、专题收藏馆100多家。中国报协分会2008年创办100个“中国藏报之家”和100种“中国精品报”及“双百工程”,把集报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高明亮、苗世明、刘满、张峻、石矢、傅昌志、石天柱、艾耀国、刘德铸、李铁光等藏报馆已被各级政府命名为“道德教育基地”“文明示范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促进了集报活动又好又快健康的发展。

红色收藏

《人民日报》创刊始末

(1946年5月15日创刊纪实)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办是值得在新闻史上浓墨重书的一页。

《人民日报》资深的见证人李庄同志接受《光明日报》《普州集报》等多名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说:“1946年5月14日,像打仗一样冲锋开始了。清晨,排字房全体同志提前上班,采编人员有的写编辑稿,有的到工厂帮助校对。伙食班的做了很好吃的饭菜盒,面条加肉丝。总编张磐石改评论,看大样,指挥整个机器紧张运转。报纸篇幅不多,只有对开四版,工作量却不少:毛泽东同志像、报头领导人题词、大字标题,都要一刀一刀木刻。现在不同了,改动一个大标题,换几个铅字就行了,那时就得重新刻过,复杂的都得花一二个小时”。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如期创刊,当天发行大约一万份,分为四版。报头是集字而成的毛泽东手书,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至四版,全面整版套红印刷上,看上去灿灿一片。这在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大型报纸中是绝无仅有的。

刊登的题词有:第一版中间刊有刘伯承题词:“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第二版中部偏右刊邓小平题词:“为人民服务”。还有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签名贺词:“真正人民的报纸,不仅是人民的喉舌,还应该是人民的司机和事业的组织者;在当前更应该成为边区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颗原子弹,预祝胜利!愿成为一个虔诚的读者与拥护者”。

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张际春手书题词:“人民日报创刊致祝‘人民的喉舌、和平的号角、民主的先声’”。

军区参谋长李达题词:“代表人民意志 替老百姓说话。”刊登在次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

刚刚领导起义的高级将领高树勋将军的题词:“人民日报,发刊纪念,反映人民公意、发扬民主精神。”刊登在5月15日《人民日报》的第一版。

这些题词是拿到作者手迹后木刻而成。由于战争,这些手迹木刻没有保存下来是一大遗憾。

创刊号上报眼位置是一则《鸣谢启事》:“本报筹备仓促,力薄人鲜,承党政军首长、太行、翼鲁豫、翼南、太岳各地报社及各方同志诸多赞助,得以如期出版,感荷良深!届兹创刊伊始,荷蒙党政军首长,惠赐题词,无任荣幸,谨在此一并致谢!感谢之余,谨致民主和平敬礼。人民日报社启。”这短短数语道出了战争年代办报的艰辛和人民大众的支持。

当日报头下方有“创刊号”3个字,右侧横排,右起写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十五日创刊,社址: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市;价目:零售每分五元,预订每月九十元,邮费:本市不收,外埠每月二元。”

地址不详。可能与当时逐渐紧张的战争气氛有关,报社编辑部带有明显的军事机关性质,实际上与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指挥部相仿。

创刊号一版左半版发表了《发刊词》,可以视为创办《人民日报》的指导性文件,全文较长,连标点符号有1488个字。开语“本报《人民日报》,晋冀鲁豫边区广大人民的报纸出版了。”第一段阐述了人民、八路军、共产党坚持了八年抗战,粉碎了八年敌伪无数次的野蛮吞食,进攻和扫荡。本报动员边区人民,拥护政协决议,随时击败反动派进攻、保卫晋冀鲁豫解放区。第二段讲明边区政府的工作方针。第三段讲述过去长期分割的局面,今后要和那个地区、山地和平原交流各方面的斗争经验和工作经验。最后一段是办报方针:“我们的口号是毛主席昭示我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

一版右上角发表了中共中央发言人和记者的长篇问答:《国民党当局破坏菏泽协议、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区,不顾七百万人民生命、图逞内战阴谋,中共中央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这篇文章拉开了“黄河归故”系列报道的开篇。第二版刊登了李庄的文章呼应。一版还刊登许多即时性新闻,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于1948年6月15日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创办的《人民时报》合并新组建,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石家庄出版发行。

《人民日报》发展与扩充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址迁往北平,继续出版发行。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自同年8月起,《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

1984年,我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后,《人民日报》发展扩充很快,2003年1月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推出华东版、华南版,《人民日报》西藏版,还拥有19种子报,如《环球时报》《江南时报》等一批新锐媒体和《人民文摘》《新闻战线》等权威杂志。重大时事、节庆、大典还推出号外、专刊、专版、彩版,用进口铜版纸印刷,《人民日报》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报系,是中国及世界发行和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目前在世界已发行80多个国家。被联合国社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青睐和关爱。

集报术语

一、报头、报徽、报铭

报头(也叫报名)是报纸的眼睛和窗口,是报纸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报纸的“身份证”,报纸的称谓,姓什么、名什么,报纸的代号和明码。

古代的文字媒体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报头。当时的“进奏官报”“报状”“杂报”以及宋以后的“邸抄”“阁抄”等统称“邸报”,这个名称正式确定,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明代才趋于统一。“邸报”是当时的古代人对封建官报一种最习惯称呼。

《朝报》的名称习惯早于《邸报》,五代人就称唐时的官报为朝报。《邸报》《朝报》这两种称呼使用时间一直延续到清末。其中《邸报》使用范围最宽,一直延续至今。《京报》是明末开始发展起来,开始指京城的民间报房及堂室的各项文书邸报,到了清代中叶才逐渐发展成为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办报纸的专用名词。据李贞刚考证:《京报》在形式上有重大改革。其一,开始有封面,采用黄色连史纸做封面,因而有《黄皮京报》之称;其二是开始使用“京报”两字做报头,在报头下方,一般都盖有所印报房的名戳。报房即当今的印刷厂或集团公司。“京报”二字的木戳蘸上红色颜料盖在封面的左上角,让读者一看很醒目。报房的名称一般是在封面的右下角,也有红色颜料,个别用白色连史纸做封面的则在封面上加红色的,写有加官晋禄“天官赐福”“一品当朝”“指日高升”等文字的吉祥图案。一般是将《京报》两字嵌在图案的上方,将报房名称嵌在图案的下方空隙中。有少部分将《京报》贴在印好的标签上。1900年当时琉璃厂有聚光、聚恒、聚升、合成信义、集文6大报房,而“聚光”为领头字号。报头开始是铸字,人工做的报名,或找写毛笔字的先生写,后来发展由某领导人或分管传媒的高级领导或领导成员(有书法水平)题写;有请名人、文化明星题写;还有的用名人字体拼凑而成。

有的一个报名中有一个或两个字由名人字拼凑。如《鼠报甲字号外》中的“报”字由主编张忠民书;用王羲之、毛泽东、鲁迅、郭沬若等书法大家的字拼凑合成的报头较多,也有由老百姓或叫布衣人书写报头。

一般报头放报眉的左方或右方,但在2006年元月开始,新闻改革之需报头改为居中放置,以显示大气、大手笔。

报徽:报纸的标志或别有其他报的设计新颖以示本报特性的图案。

经抽样调查有报徽的报纸占抽样总数的8%,而企业类报95%有报徽,是宣传企业文化明显的品牌标志。笔者掌握的报纸中最早出现报徽的报纸是深圳主办的《华为人》报。有创业者的报徽,始于1985年3月。报徽中有自己组织的标志叫厂徽或集团徽,如《人民政协报》,是以政协徽章作为报徽。四川的《人民权力报》是以国徽为报徽。有的是以报头的英文字的缩写为报徽,《中外健康文摘》报,以红“心”为报徽。《安岳中医》报以中医的“中”字和红十字会的“十”字变形艺术字,图形像只大鸟,寓意中医院的事业就像翱翔蓝天的大鸟蒸蒸日上,永远向前。山东《大众日报》3只翱翔的雄鹰直搏蓝天。

《四川日报》报徽示意排除万难扬帆向前。《中国税务报》寓意税务事业也要讲高科技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四川税务报》《内江税务》(地税局办),同时以税肩章徽做报徽。

报铭:报纸的座佑铭或报纸的宗旨和特色。用简洁文字标在报头的右上方或报眉下部分。报头语,如,《新华日报》“高度、贴近、开放”;《江西日报》“方向凝聚力量”;《南方日报》高度接近影响力;《资阳日报》“权威、深度、责任、民生”。《四川法制报》“关注公民权益、维护公开正义”。

报铭在部分省市和地(市)级党报中出现最多。各部委专业性报刊普遍都有报铭。

经抽样调查,有报铭的报纸占总数的12.3%。

号外、晚报、晨报(含早报)、刊中报

号外定义:号外,英文NUOWEL是在前一期报纸已出版,后一期又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为及时将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告知读者而临时编写的出版物。因其不列入原报编号,故名为号外。

据我国新闻史掌握的资料显示,中国境内第一份号外是鸦片战争以后,由广州出版的英文报纸《广东周报》印发的。

中国汉文出版的号外即第一份号外,是上海申报馆光绪二十四年(1884年)8月6日下午7时发出的,内容是关于中法战争的情况,原件不祥。《申报》发出的第2号号外,是1884年8月22日(清光绪十年七月初二,11时发出。)

1885年3月22日,大破法军于前隘,于是23日(初七)发出第3号号外。1885年10月20日印发第4号号外,内容:“乙酉科顺天乡试题名录”,刊登张謇等48名上榜者名,均不收分文。

以8月22日第2份号外来看,一事一议,标题和内容、字体相同、文字不足百,大小为8㎝×16㎝,其他两张版面也无多大变化,但科考一份号外另加了若干说明。到了日俄战争时期的《申报》号外,不仅从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新的突破,这是号外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而今面临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面临新闻改革的大潮,那种种号外已形成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百花争艳、迅猛发展的好兆头。

号外收藏态势看涨:

因为号外有其特殊性,不是正报的期号,所以它发展空间更宽阔,出版商构思更巧妙、设计更新颖,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各个时期都出版了号外,抗日战争时期有“西安事变号外”,“日本鬼子投降号外”,建国后有大跃进,有“产量卫星”,“除四害”等号外,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有香港、澳门回归号外,有战争、生日、逝者的号外,有体育类、奥运夺金、足球出线、女排三连冠、女足进八强等等。

北京申奥成功各大报纸都发了号外,不下于200种,“神五号”号外有62种99份。仅2008年不完全统计:北京奥运开、闭幕式76种;火炬传递号外32种、抗震救灾号外55种、神七号外246种,其他号外117种。

目前集报市场和拍卖会很火爆,一般的起价为50元的《人民日报》精装8月8日开幕式号外已炒到300元。号外报比创刊、试刊号抢手,除了早期报、“文革”报要数第三号是增值较大的报纸。

晚报、晨报(含早报)

这类报纸以休闲、自然、时尚、人文、旅游居多,它是由报纸的周末版、期刊或上午版、下午版和城市都市报发展而成。也有正刊报直接改版为晚报,近来由广播电视报整合,如《内江晚报》是内江广播电视报的改版。

最早的一份晚报是1882年出版的《夜报》。《上海晚报》于清光绪德宗14年(1898年)夏创刊于上海;《国民晚报》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4月24日创刊于上海;《世界晚报》于1924年4月26日北平创刊;《观海晚报》于1931年12月15日上海;《鲁迅晚报》1946年2月15日北平创刊;《真理晚报》1947年7月15日北平创刊;《人民晚报》1949年5月1日北平创刊;《北京晚报》1958年3月15日北京和上海的《新民晚报》(1929年)创办等一批早期晚报,收藏和研究价值大,观赏和增值空间很大,在集报界和集藏市场也很抢手。

后又出现了《中国晚报》《东南晚报》《上海晚报》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随着经济发展,晚报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上海的《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创刊,先后出版过南京版、重庆版,成都、上海、北平有日刊、晚刊。

比如:《成都晚报》1956年5月1日创刊,1962年改《红色新闻》,1968年8月改《新成都报》,1971年6月改为日报,1983年1月1日,恢复报名《成都晚报》。《重庆晚报》1985年5月1日创刊,其前身是《重庆日报·星期天》。

《长春晚报》1969年6月1日创刊,前身是《长春卫生报》;《安庆晚报》2006年9月19日创刊,前身为《安庆日报·下午版》。

目前,《扬子晚报》、《今晚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齐鲁晚报》、《金陵晚报》、《新安晚报》、《宁波晚报》、《燕赵晚报》进入中国晚报、都市报集团30强。集报圈内还成立了“中国晚报系列研究协会”,对晚报的学习、交流、收藏、市场与营销,促进晚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晚报叙谈

解放后我国第一张晚报是《新生晚报》,天津市于1949年1月解放,原《新生晚报》登记后于1949年3月复刊。

出版时间最早的晚报《新民晚报》。1946年5月创刊的《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1日改名为《新民晚报》,1966年8月22日因“文革”而停刊,1982年1月1日复刊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创刊的晚报是195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在广州诞生,由叶剑英题写报头。第一家海外报纸是《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81年1月4日创刊。

唯一报道晚报界活动的报纸——《中国晚报界》,于1996年3月25日由中国晚报界协会出版内部发行的《中国晚报界》,每月一期,由《今晚报》主办,以报道晚报界活动、介绍晚报工作经验为主要内容。

发行量最多的晚报是《新民晚报》,1988年3月1日发行总量达164327份。1997年10月报道第八届全运会,发行量一度突破185万份,再创历史记录。

第一份跨国办的晚报是上海的《新民晚报·美国版》,1996年11月9日创刊。

第一家与台湾省合作的媒体是《新民晚报》。与台湾的《中时晚报》于1992年7月1日正式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第一家上门推销的晚报是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晚报系列类),1996年3月首创“敲门发行”。向市民零对零的宣传发行取得成功,为其他各报仿效。

晨报、早报

在盛世的当今中国,各媒体为了服务广大市民,特别是党报集团的各子报。把群众视为上帝,为了上帝的生活享受,即一天中早上起床,吃饭后便可获得一份美美的精神早餐,各媒体纷纷办起了早报、晨报,这类报纸贴近生活、走入家庭、走入机关或走进学校,赢得了广大读者群众,发行量、市场销售看涨。

刊中报

一个杂志或刊物,它在创办以后,为了吸引读者在杂志、刊物的中间页码或接近末篇而设计出版的“一种浓缩的报种叫刊中报”。它分两种,一种很直白就叫“刊中报”,而另一种就以各自特色的或当地地名而冠报纸名称。

它同样有创刊号、创刊词,编写总第X期,一般是两版,有四版的,有八版的。刊头有题字,一般是以书法家题写报名,是一个完整的报纸系列,应该纳入“刊中报”一类。登记时只登母刊名,X期,刊中报,而只保留报纸,不再保存杂志,如果藏杂志的可保留。还有副刊转办为正报的《北华樻报》的副刊《字林西报》于1864年7月创刊,独立发行。《安岳文艺》、《安岳月报》等刊也改为报纸。还有报纸也设立报中刊,如《深圳晚报》报中有《今日足球》刊、陕西《现代保健报》内设有《报中报》,用双线框住小版块,便于装订等等。报纸、刊物互相转化这种现象较多,为集报者增添新报种。对于刊中报《中国无名集报》《普州集报》等民刊还展开了讨论,多数集报者认为应属于一种报纸,似专刊、特刊类型。

集报、报纸市场潜力大,存储历史等系原创比风格制件真实,并不是纸质品的报刊在短期内消失。

二、阳登华藏报馆纪实

之一,欧阳登华藏报馆

热烈庆祝集报者的节日“6·28集报日”,“欧阳登华藏报馆收到会刊《中国集报信息》2009年6月5日第6期。阅读了常务副会长张骏《迎接“6·28”全国集报日》一文后,积极策划以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第一个更改日期的集报日,普州集报报社及藏报馆要求各会员、各集报者积极开展交流活动。馆员为报友寄发新创刊的报纸,为开展“我最喜爱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党报精品版面评选”展示活动出力。

6月28日这天,《普州集报》编委吕绍珍向全国苗世明、王起君等10多名报友寄发近期创刊的《安岳中医》报、《安中报》,中国集报分会会员周驰翰到收购站陶得稀有报刊10种,并和龙丹、李吉宁、李华然、钟履顺等报友交换报纸。周驰翰今年入会以来增加藏报50种。普州集报主编欧阳登华在6·28全国集报日这天,积极推荐《四川日报》《内江日报》《资阳日报》3个知名的川内党报参加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的这一大型全国集报界报名并参与新闻界的评报、展报活动。发出简短“特邀函”,并附《中国集报信息》2009年6月5日具体活动的通知,鼓励支持各级党报从7月1日起到10月15日止,寄送当日报纸全部版面,准备参选。“欧阳登华藏报馆”按照“中国集报精品”评选程序和《中国集报之家》评选程序,精心准备,整理报纸藏馆,完善条件,着手申报。截止10月1日现已整理出早期珍贵报纸26种,含镇馆之宝、光绪八年(1884年)《浙江官报》《红色中华》创刊号,《救亡情报西安事变》号外、《人民日报》3个版本(东北人民日报、民国35年人民日报、建国后人民日报)等。

建国初期报纸20种

藏有古籍:清光绪年《白马寺密戒律》,民国35年6月14日(1946年)《经济资料》创刊号,四川大学经济系主办。

藏报馆清理归类。红色经典收藏、安岳县报刊系列,税务报刊系列、异型报刊系列,号外类系列,晚报(早、晨报)系列(含签名类报刊)等等都分别存放入柜。

之二,国庆集报

9月30日为方便报友集藏国庆报,馆主自费出资订阅9月30日、10月1日、10月2日3天的《资阳日报》50份陆续向全国报友寄发,支持报友们集报。

发行警语

《普州集报》是您知心朋友

中华大地,文明古国。黄帝始祖、仓硕创造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古西汉产生《邸报》,又是最早有集报组织和集报者的泱泱大国。五代十国不泛人才,只是为了存史,为了资政和著书立说。唐宋明末有谈迁、黄家羲、王元美;近代有张仲熙、冯翰飞、鲁迅、毛泽东、郭沫若、顾炎武、戈公震、胡道静、方汉奇、罗同松、王永山、马掁予、石天柱……

1984年8月15日,浙江楼时伟第一次登报纸交换广告,华夏集报热悄然兴起。几十万集报大军感动、集报组织相继成立。2003年6月20日向全国宣告“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正式成立了。各省市(地区)集报组织,历经艰辛、共同努力走到一起来了,团结奋进一心集报。

四川安岳、天府之国,依沱江水,汇聚灵秀,傍鱼龙山,广集醇厚。北周建制古称普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文化悠久;摩崖石刻古多精美,国家级12处,省市县级40有2;儒、释、道石刻造像屹立。县内90个社村乡,10万余尊威震四方,飘香柠檬醉倒不少俊男靓女。巴蜀的文渊、氤氲的英才珍珠闪烁、文才墨宝彰显报刊,《普州集报》破土而出,故乡热土是报纸根基,《普州集报》顺应潮流,迎经济改革大潮,为税收改革带来新的税制,打破几十年旧的税收体制的声浪中的诞生。

她的创办以“诚信待人,服务读者,方便纳税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安岳、文化旅游大县,热心关爱集报收藏者”为宗旨。

各级党委、政府、各单位重视和关心,社会各界及八方报友关爱她;四方藏友浇灌她;编委们9年的艰辛和执著追求完美,“报友—读者—作者”心连心,以报会友,为搞好集报事业为己任,真情奉献、慈善为怀。努力奋斗荣获“中国优秀集报民刊”。

热爱安岳、宣传安岳、服务企业及大众。2006年入选《安岳县志》,一枝独秀,傲立于中国集报界,谱写“五个一工程”新篇章。

普州集报不断创新,普州集报是您的情人!普州集报生活早餐、健身增知、文明和谐、享受快乐、笑对人生。

朋友!我们手牵手!我们肩并肩!

昨日辉煌已逝去,今朝战鼓已雷鸣,携起手为实践先进文化代表而作出新的贡献!

刊登《三厝集报》、《湖南集报》、《澳门集报》等多种

余声、华珍丁亥年四月五日(清明)

三、四川(含内江、资阳市)报刊简述

笔者通过藏报和查阅新闻报刊辞典、年鉴等有关资料,现简要叙述近代和当代一些报刊。

清代时期

清天命三年(1618年)创办《四川官报》清道光三年(1823年)庚茂九月创办《蜀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0月),重庆创办《谕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卷为成都第一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在成都创办《商务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初五创办《商务官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二十五日在重庆创办《商会公报》。

民国时期

民国1年(1912)创办《蜀报》

民国7年(1918)5月创办《川报》,常务编辑为著名作家李劼人、成都市人,宣传“五四运动”。

民国23年(1889年)我国维新运动时期宋育仁创办《蜀学报》誉为“成都第一报”。

民国24年(1935)创办《四川晨报》

民国31年(1942年2月),创办《卫生通讯》由四川省卫生实验处主办。

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三十三年(1944、12、24)重庆创办《中国学生导报》,解放后停刊。《光益丛报》是四川发行最长而第一张有副刊的报纸。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十九日(1903年4月16日创刊)到1912年1月出版第287号即停刊;副刊为“杂谈”和“小说专栏”。

在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不少报刊,而重庆创刊居多:1945年7月重庆出版《中国学生导报》《宪政》报、《国讯》报、中华论坛(刊)、《新中国月刊》《东方杂志》《文汇周报》(刊)、《抗战文艺》《文艺杂志》《民主星期刊》(1945年10月1日创刊)等10家报刊。

四川是个大省,不能没有报,国民党中宣部要有一个舆论阵地。1939年10月在成都创刊了《中央日报》,创刊人为张明炜。日发行量突破1万份,从一大张到一大张半,总编辑张琴南。1937年10月成都还创办了《新新新闻》《成都快报》《华西日报》,并增出晚报。

1945年8月10日下午,报社无线电台播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日报》社全体职工欢欣鼓舞,倾注全力印发一期号外,让市民尽快知道这一大好消息。但《中央日报》因背离人民愿望越来越远,它的生命也不是很美妙。1945年中共四川省委在重庆创办《新华日报》,1947年初被国民党查封。1947年6月创刊“XNCB!”报,对外、对内叫《挺进报》,成都创办,主编马识途、王放。是《新华日报》的继续,(英文字为省委使用的电台呼号)。重庆地下党创办《挺进报》,周三刊。1945年8月创办《华西晚报》,1945年9月创办《新中国日报》《华西日报》《大学月刊》。

同年月华西大学创办《先锋周刊》《狂飙》(学术型)等32家报刊。

1945年9月复旦大学驻重庆时还创办有21种《壁报》。

民国31年(1942年)重庆出版《大中周刊》报,系国民党右派势力主办,经常发表对民主、正义、抗日等对形势和进步人士不利的文章。

《四川日报》沿革

其前身创办有:《新康报》1941年元旦西昌创刊,副刊《康庆》原是周刊,9月1日后改为日刊,创办人刘元瑄(刘文辉姪子)时任24军411旅旅长后任师长,1947年任24军代理军长。1947年8月停刊至9月,刘调雅安。接着1947年10月创刊《西方日报》,从成都转雅安,1949年4月21日停刊;而《新康报》办到1947年12月31日停办。实质上是《西方日报》的继续,两报的采编人均是一样的,两张报纸一套人马。西康省是1939年建省(含西昌地区),1939年7月在宁远县创办《宁远报》,1950年1月创办《西康日报》,它的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西康新闻》,1945年春停刊,5月更名《西康日报》,1949年初停刊,由中共党员漆鲁鱼、陶敬之任总编、副总编。《西康日报》终刊号刊登中央决定撤西康省的消息。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起义,《新康报》随终刊。

当时西康省办有5种报纸,只有《新康报》是唯一自始自终采取进步立场而随形势变化不断有新的进步。曾受到中共领导人秦邦宪肯定:“你报成了反映人民愿望的工具”。对报纸的立场给予表扬和帮助。

《川北日报》系川北行署的报纸,何时创刊不祥。《川东报》(与种北日报并排)是川东地区800万人的报纸,1951年5月1日在重庆南岸区黄山创刊,周三刊四开小报,1952年6月21日迁北碚区天生桥,李平黎任总编,同年8月停刊。

《川南日报》1950年1月11日创刊,川南行政公署主办。地址在泸州市仁和路20号,对开四版,每份500元,报头居中、共出版1071号,于1952年8月停办,撤公署合并为四川省。

《川西日报》创刊,时间不祥。地址在成都华兴东街益德里,报头由毛泽东书写体拼凑而成,每份400元,对开四版,报头居中,1952年8月停刊,由川西行署主办,共出版927号。

《西康日报》对开四版,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办,地址:雅安市新市区新康路,报头居中,售价每份500元,周六刊,1954年8月停刊,共发行1706号,报眉中左方为本报内容提要,右方排重大新闻,(此三报有实物)。

通过《川南日报》《川西日报》《川北日报》和《川东报》整合,先后撤销川南川西公署和西康省,合并创办了《四川日报》,于1952年9月1日创刊,报头由省委办公厅请求毛泽东主席题写,毛泽东写了3幅,选中1幅打上圈寄来,现在的报头就是毛泽东圈定而成的。

只有这四种报组合,成立《四川日报》编委。

1952年10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又创办《四川农民报》,报头由李半黎题写,现改为《四川农村报》,四开四版。

1980年10月5日又创办《文摘周报》,报头由李半黎题写,四川日报社主办。由四开四版,现发展为四开十六版,书法家李半黎曾任四川日报社第八任社长。

《四川日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造反派冲击,违心地改为《红色电讯》报出版。

内江地区(含市)《当代》报刊

内江又称甜都,在20世纪50年代至1985年5月为内江地区(辖八县一市)。1985年6月由内江地区改为内江市。形成市管县(区)体制。

内江市报刊的管理和发展

市级报刊的管理工作由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文艺处代管,其他各地区、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具体。1990年1月,移交内江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同年4月移交该局新闻出版科。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负责内部报刊和报刊管理的监督协调工作。

1986年6月,全市进行一次大整顿、大清查工作。四川新闻出版局取消了《沱江文艺》《农业科技报》公开发行刊号,此两报改为内刊号。

1989年8月至9月进行了第二次大整顿,全市停办取消8家、不具备办刊条件的报刊,借组织名义个人办刊的“资阳菊花文艺社”的《开阔地》和安岳科技信息交流中心的《安岳科技信息》均被吊销《内部报刊准印证》。省新闻局注销了《学语文》报公开刊号,该报1990年起改为内刊。

1985年6月内江市共有34家报刊,其中内刊号报31家。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群团组织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利用报刊进行信息传递越来越多。截至1990年12月,全市经文化局批准的内部报纸20家,期刊30家,共计50家,而公开发行的报纸只有《内江报》一家。

全市有1000多名新闻通讯员向省以上报刊投稿。投稿人员中约85%的人员先后接受过市、区、县宣传部门的新闻业务知识短期培训。据统计1985~1990年全市记者和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稿9000余件,获省以上报刊奖励的作品76件。

20家报纸中,专业报占55%、文化报占30%、企业报占10%、电影报占5%。

主要报刊:

《银幕报》

1960年5月1日创办,内江市人民电影院编制,每周二至三期,每次播映10场左右,每次2至10分钟。配合当前工作重心宣传重要文件精神,是一份四川省办报风格最独特的“声、画(字)同步”新闻报,1987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改为内江影都电影院主办。到1990年《银幕报》共办2598期,播映稿件1.4万件,接待读者5867万人次。

《资厂工人》

1978年5月22日试刊、7月1日创刊,它是中共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委员会机关报。周刊、印数2600份,赠阅、报道党在各个时期中心工作落实情况和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和工厂生产经营情况,截至1990年12月共出版628期。

《农村金融报》

1982年8月1日创刊,中共内江市农业银行支行主办。创刊时为《内江农村储蓄》,月刊、期印数4500份。1985年10月更名为《农村储蓄报》。1968年7月改为半月刊,更名为《城乡储蓄报》。1989年7月更名为《农村金融报》,同年度改为旬刊,期印数为2万份。截至1990年12月底共出版105期,其中增刊1期。

《农业科技报》

1982年7月1日创刊,内江地区农业学会主办,1984年改为地区农业局主办。平均印数11万份,截至1990年12月底共出版218期。

《人口与生活》

1984年10月创刊,内江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机关报,创刊为《内江计划生育》,赠阅,期印数1.2万份。1988年1月改为《计划生育宣传通讯》,期印数为3000册(刊)。1989年3月恢复为报纸,更名《人口与生活》。当期印数1.1万份。1990年底改为半月刊。期印数2万余份,1991年1月更名为《内江人口报》。1997年12月30日上级规定精简报刊,出终刊号,共出版224期,工本费每份2角,四开四版套红。终刊号报头右方,依依不舍《告别读者》:感谢广大读者13年来对报纸的支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学语文》

1985年5月创刊,内江市教育局主办,周刊,公开发行。1986年1月改名《语文之声》,1988年恢复《学语文》,1990年整顿后改为内刊,印数90万份,一直办到现在。其发行对象为在校学生,兼顾社会青年。报纸分中、小学两个专版。

《内江广播电视报》

1987年4月3日创刊,内江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周刊,创刊时是《内江广播电视》,当期印数8.4万份,办至2008年7月31日与《内江日报·周末版》整合为《内江晚报》,在广播电视上滚动出版。

《内江晚报》

2008年8月1日试刊,经过试刊20期于2008年11月1日创刊,报头由毛泽东字体集字而成,有报铭“纵览天下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立足跨越发展,服务内江百姓”。(无大手笔,应服务天下读者),四开四版和四开16版,零售1元。总编毛觉云。截至2009年10月底已出版230期。

《东兴广播电视报》

1988年10月创刊,先是四开二版,1999年10月改四开四版,周报。东兴区广播电视局主管。

《东兴报》

中共东兴区区委主办。1988年6月创刊、对开四版,2003年12月31日停刊。2009年5月1日以《东兴宣传》报复刊,周刊,截至2009年重新编期刊号,10月底已出版39期。

《甜城宣传》报

1988年10月创刊,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区委和市中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内江市市中区宣传部承办。套红、周刊。2006年12月31日停刊、四开四版,共出版263期。

《内江报》

1988年5月1日创刊,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政府主办。内江报社(地址内江市市中区新华路)出版周三刊,通过邮局全国公开发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省委、省府和市委、市府领导意图及工作措施。宣传各地的新典型、新经验。栏目多,还设有周末版、科学大观园、太白楼、艺术馆等副刊。报纸先后举办17次征文,举办各种杯和专题研讨、论文活动。截至1990年12月《内江报》有9名编辑,记者的19篇新闻作品在省以上单位获奖。广告、征文等收入年平均10万元。至1990年12月31日共出版400期,期印数4万份四开四版。1991年1月更名为《内江日报》,对开四版,还出版发行有大周末、星期刊等文化艺术、生活类专刊。

《新闻天地》

1988年7月创刊,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主办,月刊。发行全省各地市和有关新闻单位,期印数5000份。1988年12月25日停刊,共出版5期。

《内江交通报》

1989年创刊,内江市交通局主办,半月刊,1990年底改为旬刊,期印数2万份。1990年该报被编入《全国企业报大全》,1990年底共出版48期。

当时还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群从艺术》小报,16开四版;市文联主办《内江文艺界》报,月刊,1991年3月创刊;张大千纪念馆创办《大风堂》报铜版彩色印刷;市音乐家协会主办《诗坛》报;等等。

《沱江文艺》

1975年创刊,内江地区文教局主办、季刊,内部赠阅。1978年改为公开发行。1982年改由地区文化局主办,期印数为1000册至10000册,1985年改为双月刊,期印数印20至40万册,截至1987年8月共出版49期,增刊3期。

《资中报》

1988年元月创刊,2003年12月停刊,后以《资中宣传》出版发行至今。

《资州佛教报》

县佛教协会主办,月刊,顾问有周维祥、傅恒、汪毅、何永忠等名人、学者。1997年2月创刊,已出版88期。

《资阳报》

原内江地区管辖资阳县,由中共资阳县委、资阳县人民政府主办,1986年7月创刊,四开二版,报头套红,半年后改四开四版,1998年元月停刊,因成立地区,资阳县改为雁江区。

《资阳地区广播电视报》

1998年9月3日试刊,即创刊,总编李和平,四开八版,工本费5角。

2007年1月改为《生活周刊》,26个页码,图文并茂,铜彩封面、封底,定价每册1.5元。总编、社长杨俊祥。

《资阳时报》

1999年1月1日创刊,先于1998年12月16日试刊第1期,经过试刊11期而正式创刊,资阳地委、资阳地区政府机关报,每周对开四张大报,其中周二、周四、周六为新闻版,周末《中南特刊》。有报徽、缩写英文字母,象征飞翔的大雁“立足新区、服务各界。大气魄、大创作、大容量、大视野”。(报铭)

2006年6月3日,《中南特刊》《太阳风特刊》总第295期,特刊第112期,以“《今天特刊》今天问世”作为发刊词,每周两期,周三、周六出版,期期好看。总编苏华,报头为毛泽东字集而成。

2005年1月1日,改版为《资阳日报》至今。报头上方增加了报铭为“权威、深度、责任、民生”,总编为张光禄。到10月底已出版3341期。2008年10月始星期日出《星期特刊》加大副刊含量,增强可读性。

资阳摄影

2002年7月1日创刊,铜版彩印、资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办四开四版,已出版30期,总编唐文汉,市摄协主席,主题《让我们记录瞬间,让瞬间记录我们》。

资阳作家

2000年12月6日创刊。创刊词:“不仅仅是起点”。资阳地区作协主办,对开四版,出版10期。2006年6月1日改为《资阳文艺》(刊)大16开本,不定期出版,由市文联主办,市作协承办。

资阳电信

2002年9月创刊,市移动公司主办,铜彩四开四版,约100期。

安岳系列报刊

20世纪50年代创办有《安岳报》后中止。群团小报在“文革”中,各群众组织都办有小报或传单、资料,作为文攻的主要工具。打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打击对方,冲击政府机关,派性不断,打倒之声不绝,是那个年代的活证。笔者见过《红色战报》《旭日战报》《1116战报》《红风暴战报》《4126战报》大都刻蜡纸、油印套红。

比较规范(报纸、新闻纸概念)的有两种,印刷为石印、纸张为新闻用纸。一种是《红联炮声》,由安岳4126战团主办(安中校的红卫兵),系红联派(成都的红成和重庆815红卫兵)由杨成武等人主编,四开四版,售价5分一张,约出版50~60期,由蒋某作为发行和销售员。

另一种是《万山红遍》,以毛主席诗词句作为报名,系1116战团(安师校)和反到底派群众组织主办的机关报。(成都8·26工人战团,重庆反到底工人司令部)由康钦成、宣明志等人主编,四开四版,设置副刊《旭日》发表文艺作品,多半以小品、杂文为主。不零售、赠送、公开散发,约30~40期。

《安岳报》沿革

20世纪50年代《安岳报》

1955年7月,毛主席发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即将到来,批评了某些领导落在群众后面,像“一个小脚女人在那里走路”。中共安岳县委作出了实现农业合作化规划,从1955年冬到1956年春夏,全县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入社农户达80%。正在这个时候,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创办县委机关报——《安岳报》。

从没办过报,宣传部派黄昌绪同志到遂宁学习他们办《支部生活》的经验。1955年3月又到成都参加全省县报工作会议,会上学习了办报的原则和要求。《四川日报》副总编李半黎同志给会议代表作报告,并为《安岳报》题写报头,4月初又增加12名同志组成报社机构。

总编:杨泽民(时任宣传部长)

副总编:黄昌绪(原通贤区副区长)

编辑:王宗敏、江国材、罗崇义、黄永忠(后罗、黄俩人入大学深造)

采访:吴庆龙

通联:吴大奎

通过筹备,紧张工作,于1956年5月1日正式创刊,即出创刊号。版面四开二版,刊期为5日刊。

报社地址,设县委机关内(现正北街国税局宿舍)。

《安岳报》一问世,是动员和组织全县农民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业合作、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有力武器,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栏目设置多,有“党的生活”、“农村青年”、“科学与卫生”、“群众呼声”、“故事新编”等十二个栏目。

办报过程中注意政治质量,当时任宣传部长郝英(杨泽民提任三台县委书记)发现出版第22号时,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新闻图片的位置不当,及时告诉报社,正开始印了,报社研究后,将已印部份作废迅速改版重印,未造成大的损失。

遂宁地委副书记范艾来县检查工作,专门看了安岳报。赞扬办得好。版面活跃,短新闻、短消息多。孙悟空、武松的新编等很适合农民阅读。《安岳报》由县印刷厂承印,邮电部门负责发行,期印数7000份。主要是农业社、村、组农民及机关单位订阅,省外县外订户很少,后来逐渐印10000份左右。1957年3月22日出最后一期,即停刊号,共出版66号报纸。还出版“先进生产者运动和农民全面增产,90%社员增加收入”增刊6期,正刊和增刊共印数60万份。停刊原因是:县委根据上级关于精简机构指示,决定《安岳报》暂时停办。

(二)20世纪90年代《安岳报》

中共安岳县委宣传部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为改革开放呼吁,于1993年1月5日创办《安岳月报》,16开刊型,川内刊第11—063号,主编梅少华,副主编张应智。于1998年12月停刊共出版72期。因时效慢,信息滞后,县委决定停刊改型出版报纸。

于1998年12月15日出试一期,有试刊词,由郭仲鸣、阳登华等撰写后审定而成。试刊3期后,于1999年1月6日出创刊号为总第1期(严格说来是复刊号或改刊号)。从报纸角度讲原有一个《安岳报》,从发展来看,是由《安岳月报》从刊型改为报纸的。报头由安岳党史办王官志同志题写,套红为周刊,周一出版。宗旨:“坚持党的原则,安岳特点、晚报风格,突出艺术性、可读性、思想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水波为第一任总编(至2001年10月)。宣传部副部长郭仲鸣,县委报道组组长郭佐政、吕宗明、舒心、杨德志等组成编委会。四开四版,一版为重要新闻、重大事件;二版为政治、经济;三版为综合新闻,四版为副刊,为读者和企业服务,全年定价16.30元,起初为自办发行,后交邮局发行。试刊号、创刊号有广告,敬告集报者、读者、外地读者可邮购。2001年11月批准报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省内准印证第14—005号。第二任总编、社长杨俊祥(至2002年2月)。第三任总编、社长郭佐政。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接上级指示精简报刊,县以下单位原则上不办报纸。2003年12月31日,恋恋不舍的向广大读者告别,出停刊号。期间出铜版彩印,中国石刻之乡、中国柠檬之乡(中国柠檬之都)税宣、国土宣传,实中、安中招生,全国中医先进县等专刊、特刊计20余期。她是中共安岳县委、安岳县人民政府机关报,一共出版244期,发行量达1万份以上。《今日安岳》报,2007年8月8日创刊,《安岳报》继续办,铜版彩印,四开四版,报头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付明伟题写,由安岳县新闻中心出版,总编辑郭佐政,资准印字[2003]第11号,因精简报纸,只出3期被迫停刊,于同年9月10日改刊型为16开本,创刊号为总1期,周刊,截止2009年底出版115期,封面、封底为彩塑,16个页码,报头未变至今。目前,安岳地区系列报刊第一批《安岳报》《普州文物报》《普州集报》已分别入选2005年版《安岳县志》和《安岳年鉴》。

《普州文物报》

安岳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主办,刊头题字为傅运鸿(原内江市长、市委书记),刊号川内(1997)第023号,四开四版,副刊《雅石》第四版。于1995年10月正式创刊、周报,至1997年12月停刊,共出版268期,何光伦(文体局长)任总编,李官智任主编,王平中、李文凯为编委。

1997年5月初更刊号后,改为主办单位安岳县文物管理所,至停刊。宣传安岳石刻,普及文物知识,以石刻文化为主,为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振兴安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7年5月总第19期,刊名《普州文物》按中国新闻出版署规定一般小报不宜冠“报”字,或出刊型。县委书记张祥元、县长陈能刚、副书记魏仁岱、副县长王登高等领导题词祝贺。刊号川内(1997)字第043号。报纸套红,《雅石》副刊。刊登小说、散文诗歌及文物石窟传说离奇故事,雅俗共赏,很吸引读者,向各乡镇及县直机关赠送,向外地文物、文化局及文物爱好者寄送。因上级整顿报刊规定,宣传部以部发[1997]6号文件,予以停办。

《普州(安岳)集报(资料)》报

1993年试刊,不定期打印稿四开两版,1998年创刊,先是16开四版,2001年1月为四开四版,县委宣传部主管。

通过试刊20期后,于1998年2月28日正式创刊,为总第21期。基于机构改革后,地税系统面临上划机构垂直管理,强力为国聚财,突出宣传税法,服务企业、服务收藏者和广大读者,经请示地税局领导同意办一小报。报头由时任县委书记(现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张祥元同志题写。四大班子、书记、县长陈能刚(现任资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人大主任蒋祖全,政协主席袁家定写了贺词。题词分别为“集中外古今大全,报大千万象奇观”“传藏古今大全,服务当代社会”“集藏大千世界,展示锦绣中华”“集藏古今奇报珍品,展示普州人杰地灵”。局长李模为总编,首屇工会主席阳登华为主编。起初为县收藏小组(筹)主办,县地税局协办。1999年3月改为安岳县收藏协会(筹)和四川古籍报刊收藏委员会内江、资阳地区分会主办,安岳县地税局工会协办。标有“内部交流、注意保存”赠送。内刊准印字自新准印121号。期间:1996年2月19日曾与自贡集藏、自贡集报、出版一期连体报特刊,三报报头均为罗同松题写,主编王耀新、魏晓明、阳登华并亮相寄语。地址是自贡市四川聚脂股份有限公司。历届局长为总编,《绿缘》为副刊,出四开六版四期,四开八版十期,号外两期暨2000年1月1日新千年,论文获奖(延安)号外16开一版,(其中为刻印版一期),《普州集报》创办8周年,创刊第50期出号外1期。特刊1期。2005年7月31日总第51~52期。安岳《普州集报》入选《安岳县志》2005年版,出版纪念特刊,进口铜版纸。时任县长毛绍百寄语创刊8年取得的成绩,鼓舞鞭策报社。这期加上陈抟学术研究分会协办,此两期发行海外。在第39期始,请名人学者,安岳籍知名人士、集报家题写报名和副刊,使读者欣赏中国文化瑰宝——书法艺术。共编“集报精英”8期宣传集报收藏,有名望收藏字34位;2005年1月报头改为由集报家《解放军报》副总编、少将、书法家刘书忱先生题写,期发量1000份,高达1500~2000份。由山东金乡县草市街印刷厂印制,编辑打稿发清样,收藏家冯利兼校对,电脑照排,代发行80%,自办发行20%,主送四大班子,县直各委口、局行、乡镇领导、各协会、爱好者。

2002年,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中国优秀民刊》。

顾问:方汉奇、罗同松、王荣泰、石天柱、陈九怪。

报社编委会:

主编:阳登华兼社长。编委:黄昌泉邮、币、卡收藏家黄岳明、熊方伦(工会干部)。

责任编辑:蒋东旭

编委办主任:吕绍珍,副刊部:主任罗存文,美术编辑:吴林,秘书长:洪荣华兼任,9人组成。集报宗旨:“集报在个人,奉献给国家”,已办65期。

2007年10月31日,总第58~59期合刊。第一版刊登,由中央委员、原《人民日报》社长、中国新闻学会会长,中将、书法家邵华泽同志题写《欧阳登华藏报馆》《普州集报潮》,书名墨宝(书前刊载)是集报界、收藏界的光荣。

其它各报刊

《安岳科技信息》

1986年9月创刊,安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报头为两期制作,创刊至1989年12月由县第九届县长孙泽贵题写,1990年1月至停刊由县第十届县长罗志光题写,旬刊,索阅1元,1990年12月停刊。共出版210期,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振兴安岳农业现代化做出努力。

《安岳体改》

对开四版,报头由县府体改委主任吴文兴题写,1998年10月创刊,1999年10月停刊,共办20期。

《安岳文艺》由刊转报

创刊于1980年10月,安岳文化馆主办,先后由刘元尚、文家贵、苏茂隆、汪毅、杨00任主编。先期为32开本,后为16开本,安岳印刷厂承印。1990年6月20日,改为《安岳文艺》报,旬刊四开四版,报头由李半黎题写,先后出版税法、国土、计生、文物、作协笔会等专刊计20种。1993年4月出100期专刊,县委领导及各单位领导题写贺词,文学爱好者资助及题写贺联、贺词。另出专刊,对开四版10期。因经费紧张及其它原因于2000年1月停刊,共出版154期。

《普州文学》(刊)

2003年10月创刊,2008年10月出版改版号,季刊、刊头由宣传部部长付明伟题写,县作家协会主办,已出版13期,出专刊2期(柠檬杯、国庆60周年)80个页码,10~12张铜版彩印页码。

名誉主编:钟毅(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

艺术顾问:王岳川(书法家、文学博士导师)

主编:李文凯。副主编:罗存文、王平中、郭佐政、杨羚野、陈卫忠、阳登华(均系作协副主席)、蒋东旭(常务副秘书长)。篆刻制作傅玉泉,图文并茂,面向全国期发5000册。编委王平中与作协理事何辉,创作我县第一部中韩两种文字的文艺作品,小说《普州太后许黄玉传奇》。

《贾风》

古体格律诗词文学刊,1998年10月创刊,主编唐世涬,自筹资金主办,安岳县教委主管单位。副主编曾春扬(县作协会员、理事)、魏俊杰、邹吉玲。

贾风——唐,名诗人贾岛诗有硕瘦清奇,阴沉幽峭的风格,并注入标新立异,而取书刊名,资地图内字(1998)第010号,封面设计谭兴华,文化馆馆长。多个名人题联赞唱《贾风》。选其一“贾风惠我勤爬格,秋月邀人好咏诗”——黄祖光先生题联,在全国文学刊物中有一定影响。

《新景》报

2004年10月1日创刊,昱金总编,李文凯主编,新景文艺编辑委员会主办,四川天府文学传媒艺术研究会协办,创刊词《感谢时代的卓然新景》。邱易东、张用生、崔刚(县委副书记),田黎明(人大副主任)、邓祥暄(县政协副主席)题写贺词,报头由榜书家李树荣题写。为了集中精力打造安岳的《普州文学》成精品期刊,办几期后就停刊了。副刊《雅石》由作家、诗人孙建军题写,每期登载16~18个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并附照片和简历,套红80K有光纸印刷。

《石中文艺》报

于2001年3月9日创刊,安岳县石羊中学主办,总编李国强,龙怀游(2009年为罗龙)

主编:吴林、罗存文

执行主编:罗存文、四开四版、月刊

曾出“招生”“出成果”等专刊10期,为对开两版,铜版纸。2009年元月副总编丁捷(县作协会员)、陈朝伦(县作协会员),主编周刚(县作协会员)。办的有一定水准,于2007年被全国中学报刊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报纸,获二等奖。截至2009年10月已出版56期。

《实验中学报》2006年9月创办,四开四版出62期。

《安中报》2008年12月3日创刊,铜彩印刷,设报徽,以安中校徽1913年创校为报徽。创刊词《绽放时代激情》双月刊,安岳中学主办,校长刘国华为总编、副校长胡明孝等5人为副主编,执行编辑傅才国、陈家武。渝内字0999期准印。

《饰界》报

县工业园区四川特丽达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由董事长、总经理代青松任总编,设置报铭“引领铝饰,比肩全球”。月刊,月15日出刊。2006年4月15日创刊,铜彩,四开四版,第四版、文化天地专版,春节、新年加大彩版设置特刊。截至2008年12月已出版41期。

《安岳中医》报

2009年3月20日创刊,创刊词“直挂云帆济沧海”,院长江应政代发刊词,设有报徽,用院徽代。报铭“中西结合,服务人民”。铜彩四开四版。取“中”字变形,使用中国书画笔触,“凸”显医院属性,外形系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寓意安岳中医积极向上。中间一笔刚劲飘逸,形似一面旗帜,预示中医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加辉煌的未来。

《安岳摄影》刊

安岳县摄影家协会主办,2006年10月创刊,摄影发烧友始于20世纪70年代,科普摄影家协会,发展为90年代,末于2000年4月成立安岳摄影家协会。已出版《安岳城市风光》,《卫生文明环境整治》。“柠檬之都,安岳石刻、安岳新农村建设”入选《中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全国两会(人大、政协)发行,渝西川东八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协作会专辑等专刊、特刊20期。

《安岳电力》报

2006年2月创刊,出五期同年12月停刊,因编辑人员已调资阳市,由罗燕(女),(作协会员)任主编,安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铜彩四开四版。

《普州佛教》报

2005年11月创刊,由安岳县佛教协会主办,不定期,套红。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企业报刊,协会团体报刊方兴未艾,越办越好,越办越与时代合拍。企业发展,行业发展,舆论先行,一个行业、一种产品要推广改革成果,要为改革强县发展强县必须要有阵地、有平台,办报、办刊就是如此。从宣传的角度看,一个县办一份报,也是必要的。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会议要记载、宣传,重大新闻要登载,上级领导视察要通报,还有好人好事、大事、喜事,广告信息也都要让全县人民知道。

县报在第一时间向人民群众报告,是最迅速,反映县情的舆论工具,是为后人写史编志留下最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又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教科书,是一本散装的“百科全书”。读者大众说得好:“省报、市报我只看标题,县报离我们最近、最直接,最引我认真阅读,每期必看”。上级整顿是对的,像安岳这样一个地域和人口大县应该有一份《安岳报》。有的县就挂靠省、市的大报地区搞专版,有的改刊报型,以“ΧΧ宣传”“ΧΧ人”或“新荣昌、新大足”等等,标出“不征订、不出售”、作为“内部资料”、“赠阅”等字眼,一张党报或一份党刊仿佛是像民间报刊、企业报刊借鉴而来。正如行家总结的那样“地市报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县市报欲罢不能,越办越多;行业(协会)报方兴未艾,越办越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