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帘未卷影沉沉(6)

明朝诗人唐顺之曾写诗道:“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为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绡。”

经过一番浩浩荡荡的跋涉,玄烨的车架停在了潮河边上,出于军事考虑,潮河上面没有筑桥,只能摆渡过河,而蒙古诸王早在几天前就到了古北口。

时隔六年,再一次和玄烨同舟共渡,只是心境和身份都变了许多,宁德和玄烨双手相扣,虽然不必去瞧对方的脸色,只是手相牵,就仿佛能感觉到对方的心跳。没有了上一次的唇枪舌剑,这一回只是如繁华褪尽,心境平和。有他(她)在身边一切似乎都那么安心。

宁德和玄烨站在船头,不同于在紫禁城里的拘谨,如今行在这一片宽广的水域里,迎面吹来的风带着只有城外辽阔的山野才能体味到的苍茫气息。宁德抬起头,仰望天空,从夹杂着无穷纷扰的京城里出来,只觉得天大地大,一切的烦恼皆去,唯余对天空,对大地的深深敬畏。

看到玄烨站在船头,不知是谁起了头,“博格达汗万岁”的声音突然从对岸的一群蒙古汉子口中齐呼而出,呼声响彻云霄。

在玄烨身后伺候的梁九功被这突然响起的如雷般的“万岁声”吓了一大跳,这些蒙古人在塞外粗俗惯了,即便是王子、公侯也热情豪放,如今扯开喉咙大喊,自然不是皇宫里的一干恪守礼节的文臣可比的。饶是他跟着皇上早已见惯了大场面仍不由得稍稍变了脸色,可是当他偷偷抬起头打量自己面前的两位主子时,才发现玄烨和宁德面色如常,站在一起如一对璧人,万分坦荡地接受众人的敬贺,他们是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和妃子,是被长生天祝福着的一对。

太皇太后在船舱里听到外面惊天动地的朝拜声,内心十分激动。仁宪太后和苏麻喇姑搀扶着太皇太后从内舱里走了出来,宁德看到太皇太后和仁宪太后等人出来了,没有做声,只是悄悄地退到了一边,把正中的位子让了出来,挨着仁宪太后站在龙舟的船舷边,侧脸看着自己的丈夫,意气风发地带着他的皇祖母和皇额娘在众人的欢呼中默默微笑。

金顶大帐已经搭好,宁德留在帐子里照顾太皇太后。虽然经过长途跋涉,太皇太后已经很疲劳了,却依旧不顾众人的劝阻,和皇上一起接见了各部诸王、贝勒、台吉。蒙古不像中原礼教那么严格,所以宁德也不避嫌,就坐在仁宪太后的下面。赐酒、赐宴自然是免不了的,金顶大帐下,诸王带来的舞剑、马头琴、摔跤等等表演十分精彩。

康熙显得十分随和,酒到即使不全干,喝的量却没让诸王失望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宁德瞥见太皇太后已经面露疲惫,毕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于是轻轻将苏麻喇姑唤过来,两人一商量决定不管太皇太后怎么高兴还是得劝她先去休息。好在蒙古族的王爷们也不是外人,于是悄悄禀明了皇上,宁德和苏麻喇姑陪着太皇太后回内室休息去了。

宁德等太皇太后睡着了,正准备舒一口气,却看见外头皇上身边的小毛子在那里探头探脑,似乎是有事找她,看到宁德往他那边瞧了,拼命地使眼色。于是宁德吩咐了宫女好生照顾太皇太后,悄然走出了大帐。

走到外头,似乎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酒味,宁德不自觉地皱了皱眉头。

“怎么了?”她问道。

小毛子有些为难地看了一眼宁德,半晌才道:“皇上似乎喝醉了,奴才看他走路也不稳了,可是喀尔喀部的老王爷老是要敬皇上酒,奴才担心皇上的身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