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翰林院既是卿相之摇篮,又为人文之渊薮,而翰林官亦同时具备官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时至清末,事变日亟,翰林群体之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民国建立,诸事崇新,翰林们各展其能,颇不乏有所作为者,诸多行业中皆可见到他们的身影。后成为出版业巨擘的张元济先生的业绩,便是典型事例。
张元济(1867—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他自幼勤学,天资聪颖,曾获县试头名。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张元济考中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二甲第二十四名进士,赐出身;另据朱汝珍《词林辑略》卷十一,元济字小斋,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邢部主事。官至学部副大臣。可见元济乃“半个翰林”也。
甲午战争后,各种思潮激荡,翰林官亦多慷慨激昂之士。张元济不甘人后,投身维新运动,组织陶然亭集会,创设通艺学堂。至戊戌年,变法维新开始,光绪帝踌躇满志,众志士不惜走险,一时颇具气象。据《清史稿·选举志四·荐擢条》记载:“(光绪)二十四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疏荐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湖南盐法长宝道黄遵宪、江苏知府谭嗣同、广东举人梁启超,特予召见。”元济知无不言,深得嘉许。未料得慈禧老谋深算,后发制人,囚光绪帝,杀六君子,康梁辈逃至东瀛,变法大业毁于一旦。元济亦遭革职,永不叙用。
元济壮志难酬,愤而南下。先组建南洋学堂译书院,自任院长。不久便积极支持并出版严复翻译的《原富》。旋辞去南洋公学教职,正式投资并介入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译工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编译所长,1916年任书馆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年后任董事长,直至逝世,一生致力于出版事业长达六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