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5)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尝试为史学界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它预示着心理学与历史学的相互结合,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学派的正式形成。弗氏将人物个体的人格的形成,追溯到其童年的经历之中,这种重视人物的连续性发展的认识方法,是值得传统历史学家进行思考的。此外,弗氏对理性层面之下的无意识的揭示,为历史人物的思想研究另辟了蹊径。

弗洛伊德的心理史学最初并未在史学界引起多大反响,他的直接继承人是由欧洲大陆移居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1958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Erik Erikson,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1958)一书,这部著作的特点是,它将路德个人的心路历程与生活经历同历史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察,既摒除了只强调童年性经历重要性的弗洛伊德的主张,又不仅仅以心理因素来决定青年路德的一切。在路德的传奇人生中,埃里克森发现,他可以很好地运用“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的理论模式。正因为如此,《青年路德》得到了国际史学界的认可,逐渐成为心理史学派的代表作。

在这之后,一些年轻史学家开始接受专业精神分析训练,由于他们已经具有正规的史学训练,他们的著作既严格地遵循史学规范,又能准确地应用精神分析理论,至此,心理史学逐渐成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