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侠骨的柴柔情的静(11)

四、解脱

我唯一一次,撞见过她的“脆弱”。

2010年4月,南院西配楼四楼,柴静被李伦老师邀请在《24小时》办公室业务座谈。

我慕名来聆听。

她依然是朴素而仙灵的范儿,那种安妮宝贝书中常勾勒的粗棉麻质衣服。尽管有个影视化妆师妹妹,她的衣服却一贯简单洗练。衣服就好像是她心境超然的符号,我这样心浮气躁的从没尝试过那样的装扮。

从《社会记录》时期起,李伦老师就从没间断找各路先锋给我们“补脑”,2005年、2007年分别邀请过29岁、31岁的柴静座谈,我都在场,每一次,柴静都是奕奕神采。

只有这次例外。

她竟然说,自己最近做访谈开始有难以名状的僵化钝感。

躲在最隐蔽角落听讲的我,惊诧地瞳孔扩大。我琢磨着她的心绪,以至于李伦老师点名让我提问时,我默然良久。

其实,我是飞快回忆着,她遇到什么,才会呈现这样的一面?

曾声称至少在《新闻调查》干10年的她,在第7个年头被调入《面对面》,缺少了自由呼吸、身心驰骋的新闻现场,会给她带来捆绑感吗?

调入《面对面》时,《新闻调查》小虎队经典“柴范组合”的编导范铭游学国外,柴静会有知音难觅的孤独感吗?

我捕风捉影地猜测,满是庸人自扰的担心。但我知道,2002年柴静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做演播室主持人时,“患上了严重的不适应症,特别是到了第二个月时,我不写文章了,也完全不会说话,得了失语症一般”。

直到2003年3月她第一次身为记者到新疆喀什地震现场“在现场,它像水一样,劈头盖脸的,无所不在。做新闻,最好的位置就是离它最近的地方。”强烈的欲望,让她选择了离新闻现场更近的《新闻调查》。“我感到我进入了更富饶的土壤。”2009年,她调离《新闻调查》。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宛如巨大无序的网,土壤的湿度温度在季节性变换,人们行走在迷宫般的花园路上,交叉的小径似曾相识,命运的章法诡谲无序。

在那次她自诉“钝感”的座谈会一年半后,2011年12月14日,已离开《面对面》加盟《看见》的柴静在北大第三次演讲时,诉说了当年的心境。

“《面对面》要赶着播出,演播室两个小时采访完就剪出来了,无法更贴近现场,我心里也会沮丧。有一次采访旭日阳刚,我知道刘刚家3岁的孩子会唱《春天里》,记者的好奇让我想去他家里看看他的生活,编导说不用了,我耿耿于怀,原本有了解人、认识深厚人生的机会,我却失去了。我选择离开《面对面》,我不想这么活着,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没法把自己泡在水里感受生命”。

“感受生命”,这样的辞职宣言,已不能用一个名人的勇气、锐气、傲气形容,而是一个女人的生命美学,心灵哲学,以及天然的自我过滤和洗练。尊重心性,尊重自己的底线,不轻易妥协,不难得糊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