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冬春的日子》(一)

手册:为何选择这个故事作为你的导演处女作?

王小帅:那个时候是1992年,中国电影还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我们作为刚刚毕业的学生,要想马上进入那个体制拍电影是不可能的,但是又想很快地表达自己,把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也觉得中国电影在那样的时期里也需要新鲜的空气,所以就自己想办法。除了资金上的问题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拍什么,最基本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表达出来,我认为这是电影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就是能够触摸到我们的现实,所以就要选择最靠近的、自己能触摸到的东西。刘小东和喻红又是我在附中时的同学,我们有相同的感受,所有我希望来拍他们,把他们的生活表达出来,其实也就是在拍自己,他们作为朋友帮助我也同意了,所以这就有了《冬春的日子》。其实就拿摄影机面对我们自己,问我们内心,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手册:你想表达什么?

王小帅:90年代初,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迷茫和彷徨,不知道整个80年代过去之后,未来的路怎么走。同时自己也刚刚毕业,所有这一切都是萦绕在我们心里的一些问题,通过《冬春的日子》把这样的情绪,这样的疑问表达了出来。

手册:资金来自哪里?

王小帅:实际上几乎是无成本的执导,我们就是想办法租到机器,到保定去争取他们免费提供的胶片,黑白的很便宜,这两点促成以后,我们其实就可以开动,因为我们所有人不要酬金,吃饭什么都自己解决,主要的费用是向一个叫张洪涛的朋友借了5万块钱。他是摄影系毕业生,后来开了广告公司,在我们当中算有点儿钱。然后就开始做,这个钱包括所有的执导,还包括制作出了3个拷贝,后来去电影节的拷贝就是从这里面出的。

手册:自己编剧的还是找专人编剧?

王小帅:都是自己写的,没有编剧,我们的整个制作方式也是非常个人化的,其实是靠近新浪潮的。把摄影机当成一支笔来记录,所以说拿起来就拍,剧本也非常简单,是我写了一半,后一半到了小东家东北那半是到那边拍边写,大概情况是这样。我们的演员是非职业的,摄影师也是第一次,录音师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对我也是,所以我们是边摸索边拍边写。

手册: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小帅:最大的困难来自所有方面,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没有资金,人员也少,我们整个摄制组最多就八九个人,所有的一切都要我们解决,所以困难来自所有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

手册:作品的命运如何?

王小帅:拍完之后,就像你们大家众所周知的,这部电影被列为黑名单,因为当时我们想办法从香港出去,然后从香港运到了鹿特丹电影节、温哥华电影节。在鹿特丹电影节放映的时候,就被国内下通知,进入禁片和黑名单,因为我们这部电影没有跟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申请批报,在国内就不能上映,就落到这个命运。因为第六代,或者独立电影刚出来,所以很难做一个市场上的发行,这部片子被电视台购买,比如著名的电视台BBC 德国电视台购买,就是这个电影的基本状况。电影节去了很多,拿了不少奖,这也是一开始独立电影的基本命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