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6)

像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充分表现了作者知识的渊博。他不仅对于诗词歌赋、绘画、工艺美术,而且对于建筑、园林、花卉、医药、烹调以及农业知识等等几乎样样精通,无所不晓。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郭沫若少年时代,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部背出来。茅盾20岁时就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九通”(清乾隆年间,将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六书与前代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九通”。)熟悉得很。而我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呢?据我了解,有相当多的同志功夫下得不够,有的人可以叫做不读书,不看报,这正是许多作品、表演思想浅薄、内容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两天,我找几位作家聊天,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意见,天津现有的作家中相当多的人功底不厚,知识面较窄,照此下去,创作水平的提高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作家语重心长地提出作家“学者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下决心迅速改变,在整个文艺界形成一种刻苦学习、勤奋读书的好风气。不论是搞创作的,还是搞表演的,都要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一点书,广读博览,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外,要读点文学,读点历史,既看正史,也浏览各种野史,了解古今变迁,风土人情,体察各个层次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在创作和演出的时候,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作品、表演才不浅薄,才富有感染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流芳后世的鸿篇巨著。再拿练功学艺来讲,不少单位存在着懒散松垮的现象,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刻苦钻研技艺、精益求精的局面。今天张君秋同志也在座。我看过他教徒弟的录像,都70岁的人了,一招一式,招招都见真功夫,那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刻苦精神,让人看了十分感动。而我们有些同志就相差太多了。大冬天练功时,老师教得浑身大汗,只穿着背心,而有些年轻同志却穿着棉大衣还喊冷。“业精于勤,荒于嬉”,没有一股子勤学苦练的劲头,没有一颗永不衰竭的进取心,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我愿意重复引用鲁迅先生告诫青年作家、艺术家的一段话:千万不要把文学艺术当作一种敲门砖,出了一两本诗集或小说集,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放弃艰苦的努力,以为用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就可以立下“空前绝后的大勋业”。我们希望文艺界的所有同志,都要进一步振奋起来,发扬坚韧不拔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特别是一些有条件、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要舍得下功夫,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像一位大文豪讲的那样,蘸着自己的血和汗,写出一些跨越时代的传世之作,搞出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流传久远的戏剧和表演艺术作品。希望大家为了繁荣祖国和天津的文艺,争当披荆斩棘的先锋和冲锋陷阵的闯将。

《齐心合力繁荣文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28日)

不靠高质量的东西取胜,而寄希望于下令轰,这是艺术上无能的表现。

精神的东西只能用精神去战胜,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用行政命令去枪毙一个戏。我们有些同志有个毛病,他们不是使劲创造出好的东西去占领阵地,而老是想让领导拍板、下令把别的东西轰走。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或许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对头。你有本事,拿出高水平的东西取而代之。不靠高质量的东西取胜,而寄希望于下令轰,这是艺术上无能的表现。

《同天津市新闻、文艺、出版工作者座谈时的插话》(1989年10月7日)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