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绘画理论

古代贵族、政治思想家韩非(卒于前233 )的著作里记载了一则故事,齐国国君问随从中的画工画什么最难。画工说画犬马最难,画鬼怪最容易。他的理由是:“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摘自S. Bush 和Hsio —yen Shih 的Early Chinese Texts on Painting [Cambridge,Mass.,and London,1985],24)。这本则故事身就是一件趣事,除了告诉我们公元前3 世纪的国君侍从中有画工之外,它获得了奠基中国美术史的神话故事地位,揭开了中国早期艺术的表现、描绘事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与想像等等问题,并从某种角度暗示贵族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绘画。

更广泛地定义绘画,关注绘画表现可以追溯到一本中国最古老、有威望的神秘著作,在中国人人皆知的《易经》或《周易》,它的英文名字是“Book of Changes”。这本占卜书不仅用于预测未来;而且是古代中国宇宙观重要的理论化阐释。尽管这些内容可能要回溯到大约公元前1000 年的时代,但是它涉及的事物和我们现在已经了解的公元前200 —前100 年间的类型一样。非常难以解释的是,《易》(Changes )这部分,尤其是《系辞传》,为后代的中国思想家提供了核心的技术词汇,如图(“图示”[diagram] 或者“图画”[picture] )和象(有不同的翻译词汇“图像”[image] 、“表现”[representation] 、“形式”[form] 和“画像”[figure]),它们使得后代的思想家详细地阐释了视觉理论,与最强大、最长久的中国哲学实践研究手段紧密结合。后代著述者反复引用“传”(Commentary )中讲述的故事,讲述神话英雄伏羲氏(也叫庖牺)“王天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W. J. Peterson,“Making Connection”,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2[1982],67 —116,[at p. 111])。

这则关于古代中国艺术传统的故事影响了后来的两千年,如同柏拉图的洞穴或者“模仿”(mimesis )一词的阴影笼罩在另一地理范围内的特殊传统。不用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同样是互补的关系。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