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帝国:公元前221—220年(1)

20 世纪70 年代,考古发现揭开了秦始皇的部分墓室,墓室的部分场景震惊了世界。秦朝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21 —前210 年在位)声名显赫,因为他既是破坏者又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建立者,他是一代代中小学生都熟知的“焚书坑儒”的可怕的人,他的形象是残忍的暴君,他的军队击败了所有劲敌,终结了战国七雄的时代,开创了中央集权化的帝国统治(他是第一位享有“皇帝”[imperial sovereign] 头衔的人)。中央政府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建立了与众不同的防御工事,就是闻名于世的长城。“秦朝艺术”则明显表现出矛盾性。

近年来,中国考古发现之一,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临潼县的“兵马俑”[图7]吸引了大众的想像力,并且改变了这一切。它以巨大的规模复制了墓室建筑和陪葬品,在之前的500 年里它们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过世的帝王应该居住在宫殿中,在这里陪伴他的是强大的军队的模型,这些真实的军队到公元前210 年而告终。已经发掘的部分墓室中最为独特的是泥塑战士的数量与尺寸,他们组成护卫遗体的军队。

古代统治者控制了诸如青铜、玉石之类的稀有物资,并且陪葬了这些标志他们身份的物品。但是只有一位皇帝有能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调动资源,从而制造出这个不可思议的军队。不是因为是珍贵的材料或者古老的遗物(在中国北方平原上有充足的制作人像的泥土),而是运作的规模。烧制泥像需要950 至1000 摄氏度的温度,可以确信在此过程中使用了成堆的柴火,修建了无数庞大的炉窑,调用了大批工匠,来创建这支军队。虽然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形态栩栩如生的战士身上,但是至少还有一点吸引人的是,制作兵马俑使用了批量生产的工艺,也就是我们称为重复使用预制部件的模具系统。[3] 这支军队是集权统治与艺术的双重胜利。

每个站立的人像高约180 —190 厘米,由几个部分组装而成:底座、腿、躯干、两支手臂、两只手和头。所有这些人像仅有几种有限的样式,三种底座、两种样式的腿、八种躯干和头,此外它们被进一步制作成有面貌特征和毛发个性化的模型。使用模具是为了提高某些部件的生产速度,尤其是手,由很小的预制部件构成。通过巧妙地处理和组装这些部件,组合成了几乎变化无穷的形象。有可能存在给各部件涂上底层颜料的处理方法,增添了特殊效果,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美感,因为这些人像绝不是打算呈现给活人看的。让今人欣喜的逼真性是为了获得人的基本功能的效果,他们越是形如生人,在地下的世界里扮演守护君主的角色就越出色。在秦朝艺术中如此尊崇“写实主义”是受到实用与宗教的引导,而不是艺术的驱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