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情绪的身体语言,像两岁孩子的一串欢乐的尖叫,几乎无法控制,但孩子的许多非语言身体信号,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信号,完全可以加以控制!
孩子的身体里内置“安装”着某种管理工具。在刚出生时,他就拥有一整套让自己平静的方式——如睡眠,饮食,抚摸自己的脸,吸吮大拇指。若干年来,他继续发挥自己的“保留节目”,并学会有压力时自觉地深呼吸,需要恢复精神时稍稍溜号放空一阵,用自我安慰的策略接受各种各样的自己,从蒙头大睡到挖鼻孔再到……根据你对孩子的观察,你尽可以在省略号后填补内容。
大概从六七岁起,孩子还将学习如何管理他的外在身体语言,掌握防止情绪较大波动的艺术。例如惊喜时朝空气猛挥胳膊,生气了拼命跺脚。又要过上几年,无论是大人不让吃冰激凌时的沮丧,还是看不见讨人嫌的艾米阿姨时的兴奋,孩子都能修炼得一脸“波澜不惊”。也许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孩子才懂得不仅要掩饰消极的情绪,反之,还得流露出积极的样子,即便非常不喜欢某件事时也要礼貌地微笑,而不能显得无聊扫兴,即便针对自己反对的观点,也要温和地回应对方,不能粗暴顶嘴。而一旦孩子了解了积极的身体信号会让他获得更多的好处,他会学得更快更好。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变化非常重要。下面介绍如何做。你也可以参考前面介绍的各种内心感受的生理信号。
时常谈论你孩子的情绪,不只是在他悲伤或高兴的时候,还要在他平静并且能够进行理性思考时讨论。
关于孩子情绪的谈话永远不要是“帮你解决问题”或“让你变得更好”,这样会立即让他进入自我防备状态而不愿继续谈论这个话题。
当你开始谈话时,问问你的孩子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感受到情绪变化:最可能的是胃、后背和胸腔,也要问问头部、眼睛、嘴、脖子、手和脚的感受。
和你的孩子一起在他能感受到情绪的身体位置上涂上颜色。
问问他感觉怎么样:热还是冷、重还是轻、艰苦还是平顺、湿或干、痛苦还是开心、移动还是平静。
问问他看到什么样的图画,画里有什么,大小、形状、颜色、明亮度等。
问问他听到什么声音:高低、强弱、快慢等。
问问他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变化。什么使他的情绪发生变化?一个拥抱?一块手绢?能说话了?能哭了?
帮助你孩子使用比喻来描述他的情绪。他的情绪像什么?动物?还是一个他认识的人?他们出声或者说话吗?
使用孩子自己的情绪比喻来和他讨论情绪。期待这些比喻会随着他情绪感觉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到他成熟。
一旦和你的孩子讨论情绪变为一种习惯,你就会自然地使用这种方式在他不高兴的时候和他谈心,了解他为什么不高兴,并自然而然地问出“什么会让你高兴起来”。情绪意识应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游戏,而不是一种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