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在古老的中国,教育它的宗旨,它的终极目标,是求智慧。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带动儒跟道,都是追求智慧。智慧从哪来的?经典上告诉我们,智慧是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如来”是讲自性,不是别人。我们自性里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今天我们讲的能力、技术能力,相好,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福报,没有一样不圆满。现在为什么我们会有差别?我们跟佛、跟法身菩萨相比,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道破了。真的,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所以自性里本具的智慧德相就不能现前,这个东西把它障碍掉了。
所以佛教我们三个方法,破这三个障碍。教我们戒,持戒如果清净能破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执着,能破执着,恢复清净心,清净心能现前,清净心是本心,清净心是福报。诸位要记住,我们想求福,心不清净没福,心清净了福报就现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福,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心不清净,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有地位有财富,心地清净,那是真的,他真享福。第二教我们修定,修定能破尘沙烦恼,就是分别。得什么?得平等。这《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得平等。平等心现前,平等是大定,不起波浪,平了,那是菩萨境界,这提升了。最后佛教给我们觉,正觉,觉而不迷,觉能破根本无明,成佛了,回归自性了。
佛教我们三个方法,戒、定、慧。所以佛经上常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里头最严重的是执着,瞋里头最严重的是分别,痴里头最严重的是妄想。佛教我们这个方法破这三种障碍,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都现前了,不是向外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它不向外的。对内求智慧,向外求的是知识。
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西方人他们的教育求知识,不是求智慧。智慧是从戒定慧里面来,知识确实是从我们的意识心(来)。我们用心去研究,搞这个,它跟戒定慧脱节,它里头没有戒定慧。东方教育重视戒定慧,特别是佛教。
(第九十二集)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一生行谊。他是什么身份?用现在人的说法,他是个教育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为什么说他是多元文化教育家?他教学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任何宗教信徒乃至于传教师,跟释迦牟尼佛学习,释迦牟尼佛没有叫他改变宗教。
释迦牟尼佛教的是什么东西?教的是智慧,统统可以接受。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当时有很多宗教传教师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智慧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教育跟任何宗教都不会发生冲突,尊重宗教,不反对宗教,这个我们首先得认识清楚。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求什么?两个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所以“皈依佛,两足尊”,这个“两”就是智慧跟福德。这两样都圆满那就叫成佛,智慧圆满了,福德圆满了。怎么可能圆满?这就是问题了。可能!这个事情佛知道。佛知道宇宙怎么来的,佛经上讲宇宙的源起,跟现代的科学可以说已经几乎完全相应了。佛认识一个东西,在哲学里面讲(叫)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一直到今天,哲学家都在摸索,很多种讲法,没有办法讲得圆满。
(第五百八十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