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到底是什么(11)

佛是师道,以师道的身份出现在世间,所以佛教是教育,跟我们一般人讲的宗教性质完全不相同,它是教学。

你看它的历史,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展开教学,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之间他没有一天休过假,为我们示现精进不懈。他的精进是帮助别人。十九岁出家,放下了烦恼障。他是王子,太子的身份,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放弃王位,放弃宫廷里面的生活、富裕的生活,出去求学,过苦行僧的生活,这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一般人所求的是名闻利养、荣华富贵,他把这些东西都丢掉了。为什么?那是烦恼,你想得到它可以,你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的示现让我们去认真反省,这是不值得的。他开悟是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那叫所知障,他要求真智慧,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他要求这个。回过头来从自性求,不从外面求,如愿以偿,真得到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种示现告诉我们,他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他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为什么成不了佛?就是你烦恼障跟所知障放不下,你成不了,你真肯放下就成了。

(第五百一十四集)

佛法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它就是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是教学上课,现在所有一切宗教仪式全部都没有,连早晚课也没有。所以古人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只听讲,讲了之后你听明白,你把这些道理、方法用在生活上,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佛法。这不能不懂。

而且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过道场,他没有寺庙,他过的是游化生活。晚上在哪里休息?在树林里头,树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树下,佛的规定,这一棵树下只住一晚上,明天要到别的树下。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个树很好、很大、很阴凉,不错,我每天都到这里来,你起贪心了。所以规定只能够一晚上,第二天换别(的)地方。他一生过游化生活,不让你起一点点贪心,舍得干净,一生财产就三衣一钵,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从十九岁就过这样的生活,到七十九岁走。走的那一年七十九岁,他走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头,做得真够彻底,让后人对他没话可说。

(第一百九十五集)

佛法所在之处,就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上所讲的,“日月清明,灾厉不起”,不会有灾难。我们今天讲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大乘佛法真有效!所以在过去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话,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真知灼见!这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的。今天二十一世纪果然是个混乱的局面,这种混乱跟地球的灾变是过去几千年来历史上所没有的,空前的大难。什么东西能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能解决,大乘佛法能解决。你个人能接受,能深信不移,能深入经藏依教奉行,你个人问题解决了,个人得好处。得什么好处?第一个,身心健康。第二个,家庭和睦。第三个,事业顺利。第四,你所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祥和。为什么?你有福。你有福,你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就有福,福人居福地,所以社会和谐,这个地方没有灾难。你会影响,也就是你真正能够帮助和谐世界。

(第七十八集)

【编者按:阿诺德.约瑟夫.汤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思辨历史哲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他已成为一位世界通哲,而与爱因斯坦、史怀哲与罗素并列。”他曾于1929年至1967年两度来华访问,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其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历来享有盛誉。其与日本宗教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的《展望21世纪》(FORECAST 21s CENTURY)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多种文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