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大家都读过,讲一个很可怜的寡妇祥林嫂,被婆婆逼着再嫁后,丈夫病死了,儿子给狼吃了,家破人亡,从此疯疯癫癫,沦为乞丐,逢人就哭诉,最后死在风雪里。
当时我们语文老师说,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无情鞭挞。要改变个人命运,就要推翻封建制度。祥林嫂是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勤劳、善良,但在无情的旧社会,只能被践踏、被迫害。
我非常认真地记笔记,早读课拿出来背:《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中心思想是……揭露了……表达了……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2009年的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跟人抱怨,内容都是一样的:“唉,我爸身体不好,血液病,看病把家里钱都花光了,我上大学都是借的钱,以后学费怎么办啊!唉,外婆最近过世了,舅舅身体也不好!我压力好大!我该怎么办!”
就跟祥林嫂一样:“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一开始,朋友们都很同情我,安慰我,鼓励我。
就像祥林嫂,一开始,大家都同情她,安慰她,鼓励她。
鲁迅对于人性的刻画是非常深入的: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男人们收起笑容,没趣地走开,女人们陪出眼泪来!这不就是所谓的“男默女泪”吗?敢情鲁迅这篇《祝福》才是“男默女泪文”的鼻祖!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大家渴望悲剧性的故事,需要借以抒发内心的悲剧情感。抒发过了,就神清气爽。对讲故事的人来说,也许是血淋淋的生活,每天都要面对,触目惊心,别人不能感同身受,但对听故事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故事,下酒菜,稍微感动一下,扔两滴眼泪,过两天就忘了。只是单纯的娱乐功能。
听故事的人,都喜欢听新鲜的、刚出炉的故事,就跟看新闻一样。要是同一个故事,你翻来覆去讲很多遍,那就没劲了,都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哪还能情绪激动、万分感慨?虽然你每天都在过这种日子,但那是你的事,跟人家没关系,人家只想嗑瓜子听新鲜故事。
那时候我还年轻,不懂这些。以为大家都是老好人,闲着没事做,会来安慰我,鼓励我。我上了瘾,像个怨妇,逢人就抱怨自己的生活悲苦,说自己有多不容易,也跟祥林嫂一样哭哭啼啼。
终于有一天,一个朋友说:“徐沪生!你能不能别说了!烦死了!你说的那些东西我都会背了!大男人的,哭个屁啊!能不能坚强一点?像个爷儿们!”
就像鲁迅写的(鲁迅的文笔真是毒辣):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渐渐地,我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对我的生活麻木了,包括最有同情心的女孩子,也不再同情我、安慰我、鼓励我,也不想再跟我聊天,通通在线对我隐身,甚至背地里拉了个讨论组,说我全身散发负能量、负面情绪,叫人头疼,不想接近。有什么好玩的,就他们单独玩,不带我。彻底把我划出朋友圈。
我就像一块腐烂的肉,要腐烂的时候,很多人惋惜、可怜,但真正腐烂的时候,大家都躲避不及。
能怨别人冷漠、无情吗?不,他们早对我施以很多关怀。是我贪心不足,沉迷于此,不知上进。是我的错。都是我自找的。人一旦沉迷于自身的软弱,就会一味地软弱下去,最终,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我是在那个时候想到祥林嫂,忽然觉得,她后来的悲剧,也是她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