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者群体与社会治理(20)

同时,还要科学制定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以中等收入者群体为主的社会组织,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加强中等收入者群体参政议政的能力培养,培育中等收入者群体创立和参与社会组织各项活动的热情,形成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等。

参考文献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狄煌:《合理界定中等收入者》,《经济参考报》2003年2月18日。

管前程:《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万~50万元: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探究》,《数据》2005年第6期。

何玲璐:《中间阶层还是中产阶级?——对中国中间阶层的一些思考》,《天府新论》2007年第S1期。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和划分标准》,《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胡飞、周坤:《基于城市低收入者群体生活方式的资源重组分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李春玲:《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李正东:《试论中国中产阶级——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社会结构正好的动态探索》,《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林弘:《让中等收入者多起来》,《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第10期。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孟蕾:《中产阶层的消费与生活》,《领导文萃》2007年第9期。

衢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吴境、诸葛均:《当今中国中产阶层价值观探析》,《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6期。

师凤莲:《培育中产阶级 构建和谐社会》,《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苏海南:《努力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孙秀林、雷开春:《上海市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王武林、王涵:《我国中产阶级及其社会功能刍议》,《经济师》2008年第2期。

巫肇胜:《中国中产阶层的冷漠研究》,《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肖文涛:《中国中建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徐泅河:《社会中间阶层论纲》,《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育》,《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

薛求知、诸葛辉:《跨国公司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育》,《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

叶国平:《完善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前沿》2008年第8期。

袁浩、刘绪海:《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张宛丽:《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赵光侠:《低收入者群体的消极心态与执政党认同的建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郑兴明:《论美国中产阶级的成长规律性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朱虹:《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手机社会功能的演变——基于中低收入者群体的调查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朱慧卿:《试论扩大我国中产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朱静燕:《中产阶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关系探讨》,《齐鲁艺苑》2004年第4期。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