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

近年来,我比较关注的政治哲学课题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它的公共文化需要包含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斯蒂芬·平克这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部人类新史》带给我直接又深远的冲击与启发,回响所及,对我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中的思路调整很有助益。这本书为什么引发我如此大的共鸣与重视?是因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与道德观,全面挑战现代人对“历史”与“道德”的理解及想象方式,从而使人类的道德感性与社会实践都有了新的含义、新的方向。我认为,它值得所有关切历史与道德之现世意义的思想者重视。有鉴于今天的中国正面对独特的道德危机,以及重建道德的沉重挑战,这本书特别值得译成中文,供中文读者参考。

本书开题的第一句话就大胆宣称,它“所谈论的可谓人类历史最重大之事”,这件事就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暴力呈现下降趋势”。作者进一步质问心存怀疑的人:“如果这不叫进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是进步?”的确,《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之所以引人瞩目,出版之后引起广泛争议,正是因为作者敢于直言人类的历史的确有进步可言,进而又提出了暴力下降作为度量这种“历史进步”的尺度。这两项主张都具有高度的挑衅性。承认人类在进步,就意味着正面挑战了近百年来主流思潮不愿也不敢再谈“进步”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倾向,并强调人类不仅在“改善”之中,而且这种改善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足以构成一部相连贯的人类进步史;如果接受以“暴力下降”作为进步的量尺,就等于是在挑战习见的高调道德观,把道德关注的核心议题从“追求德行”下移到了“减少苦痛”,所谓“改善”并非指人类已进入某种崇高的道德境界,而只是减少使用暴力,减少个人所承受的苦难而已。从这两方面出发,本书以浩瀚数十万言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与材料作为佐证,读来目不暇接(115张图表、近2000个引注、上千项参考材料),堪称一场知识盛宴。而读完之后,读者或许不会完全接受书中所表述的这两项主张,不过,经此论辩的洗礼,你的历史观与道德观都会与此前大为不同。

面对这样一本篇幅巨大的著作,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会需要一幅简明的地图。在“前言”里,作者对全书的主要结论提供了一个“预览”,读者可以参考。在此,我想简要地综述全书的论证架构,对阅读或许也有一些帮助。

本书的主旨在于证明,人类历史可以看成“暴力在降低”的历史。这个主旨涵盖了两件工作:一是设法显示历史上暴力的确在降低,二是设法说明这种“降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第一件工作,作者举出了五千年来人类历史的六大“趋势”,每个趋势都显示了暴力在降低。这六项趋势我们稍做简化,大致如下:

首先他指出,考古学家检视远古掩埋场挖掘出来的遗骸残骨,发现在国家组织尚未出现的漫长时代里,因暴力冲突而导致死亡的比例约为15%,可是到了烽火连天的20世纪,战争造成的死亡只达全世界人口的3%;在尚未形成国家的原始部落社会中,每10万人有500多人死于暴力冲突,但即使在20世纪遭战火严重蹂躏过的德国、俄国,这个数字也只有130人。平克称这个演变为“平靖进程”,他将其归功于中央政治权威,也就是某种“国家”的建立。

第二个趋势是个人之间暴力相向的情况在降低。从欧洲的中世纪到今天的西欧社会,凶杀案的比例从每10万人每年超过100件(这是14世纪的英国牛津,也是美国西部在开发时期的情况),降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每10万人08件。这种转变,平克借用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的术语,称之为“文明的进程”,其原因包括了政府的治安、司法力量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基础从农业(土地)转向贸易。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