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状态时,人们更没有道德?

“要是换做我,我肯定会……。”这确实是陈词滥调,不过我们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我们说这种话的时候,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我们很确信,自己在相同的情况下,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比如,工作更高效)。我最喜欢的例子是“你会怎么做?”(What Would You Do?)这个电视节目。节目中,工作人员会设计一个容易让人情绪波动的困境,再通过隐蔽的摄像头记录人们的反应。有一次,两位演员扮演在饭店用餐的顾客,其中一位用不堪入耳的种族歧视言论辱骂另一位,其他顾客都在看着。只有几个人出面干预,大多数人则毫无动静。他们不是装作没看见,或是作壁上观,而是被吓得说不出话来了。最后,节目主持人出面终止了这场演出,告诉大家这只是电视节目的一部分。然后,他对出面干预的人和没有出面劝阻的人分别进行了采访,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那些没有出面劝阻的人做解释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如果当时在那里,肯定是出面干预的一方。

但心理学研究显示,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怎么做,除非他们经历过类似的事。心理学家称这种倾向为“紧张偏见”(intensity bias),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反应估计不足。我们经常设想自己在某种处境下会做正确的选择,心理学术语“道德推测”(moral forecasting)正是用来形容这种倾向的。我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比如在客厅里舒舒服服地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给特定处境设想出很多应对方式。但由于你并没有处于紧急状况时的情绪波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如果我们做决定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做短期决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考虑自己未来的感受。有时,这个决定最终看来是正确的(比如本章开头提到的职员,尽管过程颇费周折,但最终还是从新项目中获益了);有时,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但即使从事后看来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我们一开始也很少意识到问题)。

我们做决定的时候,究竟是全神贯注,还是神游天外?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这个问题。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