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上的圣殿(10)

这个模型的具体形式就是坛城,在密法、密乘的事相运用中,筑起一方或圆的土坛,将观修之诸天诸尊,如法安置其中,此为曼荼罗之基本相体。千年以来,许多研究宗教的学者,都企图解读曼荼罗的奥秘。因此,形成了许多说法。瑞士的研究者,心理学家卡批;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曼荼罗是一种象征,是走向中心的心理过程的自我复现现象,是朝向新的人格中心产生的过程。该概念可以由圆状、方状或四位状的东西象征性的复现出来。通过对四这个数和其倍数的对称拜访,象征性的复现。布达拉宫正是一个界于圆与方之间的建筑,模仿着佛教密宗的须弥山坛城,众殿堂、灵塔旋转上升。西大殿是布达拉宫的核心,中央的八根柱子代表须弥山四面较低的木梁。分别途以绿松石、红珊瑚、黄金、白珍珠四色象征着四大部洲、东西南北的宇宙格局。乾隆皇帝为此殿题写了“涌莲初地”的巨匾,“最初涌出莲花的地方”,如此次第环绕,形成一个巨大的道场。布达拉宫无不暗示着“转”“轮回”的思想,轮回在佛教就是车轮回旋不停,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循环不已。“转”、“轮回”在布达拉宫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在过程中体验的到行为。人在其内部获得的是一种进入复杂丰富的宇宙,呈现于过程中的,“转”“轮回”的心理体验。最感性的建筑,却高踞于最形而上的精神之域。也许你并不能因此转识成智,但你可以体验到转,而这种转不只是宗教的,也是历史的、艺术的。对于信徒,布达拉宫是一个可以转识成智的道场,对普通人,在这种迷宫般的转中会得到熏陶。布达拉宫是一个没有终结之点的建筑,当你穿越黑暗与光明交替的迷宫,来到金顶,那里是一个巨大的平台,金顶并没有高耸入云,而是敦实地安放在平台上,在布达拉宫的最高处,你感觉仿佛重新回到了大地之上。

无数的宫殿死去了,成为废墟,或者成为博物馆,丧失了生命力。而布达拉宫继续活着,作为某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屹立于世界最高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一千年对于它来说微不足道,这伟大者其实已经超越了时间,它是没有时间的。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