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治愈系的黑洞

汤祯兆

在今天的中日关系氛围下,政治性的热话当然不易处理,而历史性的课题也容易勾起读者的情绪。相对而言,任知兄的这本《完全治愈系》选择以从近年大行其道的治愈系角度入手评介日本文化,当有其适时切身的意义。身处当今中国经济高速起飞、城市生存条件与环境瞬息万变的景况,每个人的精神压力即使未至临界点,大抵也没有多少空间可供回旋喘息。是书固然有透过知日而预警中国的正面意义,希望借他乡的舒缓万花镜,来提示读者减压良方,自乃比较文化中文化利用的常例法则。

今天大家熟悉的日本小说家如村上春树及吉本芭娜娜等人,在彼邦正是常被“册封”为治愈系范本的小说医生。只是我倒想起村上春树的自我剖析,他在与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的对话录中(《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用玩RPG(角色扮演的电脑游戏)来比喻写小说的自我治疗过程,套用于治愈系的世界上也颇具启发性。严格而言,治愈系从来都有主动及被动双方,而大部分的人都属后者,即透过使用及消费治愈系的相连产品,从而释放自己迫近沸点的情绪──这类人就好像是RPG的玩家,面对程式预先设定的方向步骤,投入其中而得到乐趣。相对而言,治愈系的主动参与者则会追求自我设定程式,甚至有时候出现如村上所云:右手所做的事,左手不知道;左手所做的事,右手不知道。那才是极致的游戏,教人感受到自我治愈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高阶版的用家玩法,挪用心理治疗的移情对照,一般患者很容易恋上分析师,也即是我们热衷移情于治愈系的产物,同时诚挚与人分享个中感受获益。任知兄在书中正好充任先锋角色,身先士卒作为导游作为同好来移情介入,由是令读者看得更绘声绘影怡情静心,把物事的治愈功能也顺应提升。只不过作为治愈系受众的同时,其实也不妨想想自己选取的位置。在日本的语境中,治愈系有时候也背负污名,正如宗教学者山折哲雄以“下流”来形容,对其中世间把治愈系沦为“放轻松”的倾向不无异议。吉本芭娜娜在与河合隼雄对谈时说得坦率:“治愈”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所以负面的情绪也会轰然降临(《原来如此的对话》)。换言之,治愈系的事物本身不一定以轻巧为主,而且情绪反应有时候也不不仅没释放松弛,反而会经历更大的波澜起伏,由是而航向更深层次的心灵净化。

换句话说,无论为吉本芭娜娜追求“疗愈”的深度,又或是如村上春树寻找自我治愈的主动性,大抵均属治愈系的潜在可能。由《完全治愈系》切入,再建构于自己的“疗愈”程序,相信应是不俗的阅读经验。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