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戈辉:前30年是做音乐,后面30年就想做琴。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要你从自己那么坚持、有长性的音乐转到做一个琴师?
李宗盛:我决定做琴是在我35岁的时候,有一次暂别歌坛,去休息一年。那时候我就想,我的人生如果活70岁,35岁已经活了一半了,接下来这一半时间里,我到底是谁,要干什么。所以回来以后再过了5年,40岁那年我就不在线上做了,就奔我想去的地方去了。
另外,我弹那么多年琴,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跟这么多有天分的音乐人一起工作,我是最合适,也是有使命来做琴的人。因为我是做音乐的,当我拍打琴的木板时,我可以听到它在跟我说话,明白它的声音、它有什么可能性,我觉得这是最难的。我希望不要辜负我作为一个音乐人的经验,以及我对音乐的了解、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与期望。我希望能够做出好的琴,当年轻的乐手在弹的时候,有我的一份贡献在里面。所以我的志愿是做出属于我们华人的声音,做出有东方情怀的琴。
我以前自己弹琴,所以我对琴很有感情,琴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情感。我们这些人没有琴其实就是废物,所以琴是我的灵魂伴侣,没有琴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李宗盛。
我们写歌,在还没有给任何人听以前,琴先知道;琴知道你那首歌刚开始写的时候有多糟,知道你走投无路,这样写不对、那样写不对,一遍一遍一遍地改;琴知道你所有的秘密。所以当你看到一堆木头,然后去抚摸它、观察它、想象它,然后做它,从开工到做完,最快的要花3个月。到最后完工的那一刻真的来临了,你去弹它、等它给你回报的时候,心里蛮有一些感受会久久不能散去。
“木吉他合唱团”的经历让李宗盛从此踏入乐坛。初入行的时候他仍在家中帮忙,时常穿着拖鞋,走街串巷地去换瓦斯,之后又急匆匆地,来不及洗脚便套上袜子去演出或是录节目。终究“木吉他”因为成员纷纷服兵役而解散,但“吉他小李”却从此留在了乐坛上。
在之后近3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创作了300多首歌曲,虽然算不上是一个高产音乐人,但是他写的每一首歌都可谓经典之作。从《梦醒时分》到《阴天》,从张艾嘉到梁静茹,他一直都是华语乐坛的金牌制作人。然而李宗盛却把这些原本属于他的荣耀通通给予了他心中的“伴侣”。
正是因为这份喜爱,李宗盛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手工吉他品牌,从1997年起就开始找老师学习做琴,从设计到选料再到后期制作,他都亲身参与,乐在其中。
许戈辉:你的琴要卖多少钱一把?
李宗盛:现在有点供不应求,因为我量很少,得自己做。当然比不上国外的琴贵,国外好的箱琴(即不插电的民谣琴)大概都是七八千美金一把,我们跟不上,大概就是4000美金左右。我们一年只做不到50把琴,所以根本不挣钱,就算一把挣1万人民币,一年也不过50万人民币,还不够人家买一个车。所以它不是挣钱的事情,而且有时候有点悲壮,每天起早睡晚,还得做。但就是要有那种舍我其谁的感觉,因为这个行业养育了我,让我成为今天的这个人。
李宗盛现在写一首歌,不见得写得过现在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是“当下”。我对自己说:“小李,你有你该做的事,就是必须去做一件对这个行业、对整个华人的音乐圈可能有百年的影响和贡献的事,而不要再幻想往日荣光,那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小李已经归零,现在我在另外一个起点上,我如果能从这个起点开始再划上一个很好的圆,那这个成绩要比我之前的,对整个华人音乐界来讲贡献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