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与舆论

由舆情概念可以看出,虽然舆情和舆论看似“孪生兄弟”,实质却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舆论既可能是公众发出,也可能是官方发布,有公众舆论和官方舆论之分,但是舆情的主体只有社会公众,不包括官方在内。

官方舆论不同于公众舆论,是由党报、国家通讯社等根据党和国家的指令或意图发出或传播的“声音”。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概括,其功能是“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2012年8月2日“‘永州11岁幼女被逼卖淫案’受害人的母亲唐慧因为上访被当地警方扣留”的消息被网友披露。随后的一周内,意见领袖、普通民众都纷纷发声。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等人发微博呼吁释放唐慧。同时,官方媒体也纷纷发声。

8月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评论:“专家最近宣布,经三级指标体系测评,民族复兴任务已完成62%。然而,当湖南永州遭强暴幼女的母亲因上访被劳教的新闻传出,这一数字显得如此苍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复杂的数理模型中,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共同努力。晚安。”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50分钟后,人民网官方微博也发表评论:“同样属于公权力作为的案件,一个未满11岁的女孩被强迫卖淫,为何要母亲以跳楼相逼才得以立案?为何要等到‘上级批示’才启动司法程序?与劳教唐慧相比,这又是怎样一种执法态度和执法效率?”

针对这起公共事件,郑渊洁等人的质疑声是公众舆论,属于舆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人民网官方微博的质疑声则属于官方舆论,不属于舆情。在公众和官方舆论的影响下,8月10日,唐慧的劳教决定被依法撤销。

其次,舆论是已经公开发表的评价和观点,但舆情却可以分为心理倾向、情绪等潜在舆情和已经表达出来的观点、意见等显性舆情。一般情况下,舆情发展到显性阶段,才会变成舆论。而舆情并不一定能够发展成舆论。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舆情在潜在萌芽状态,就已经被引导化解或消除。

以“唐慧案”为例,公众喊出的“释放”呼声和观点,属于显性舆情,已经发展成为舆论;而人们对“劳教唐慧”的心理排斥和反感情绪,属于潜在舆情,却因为没有转化成声音,也就没有发展成为舆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