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理论”这个术语的原文不是法语théorie fran?ais,而是美国出产的英语French theory。所谓“法国理论”,就其专门意义上言,指的应是过去将近半个世纪里,德里达、波德里亚、拉康、德勒兹和伽塔利、福柯、利奥塔、阿尔都塞、克里斯蒂娃,以及埃莱娜·西苏这一批大家云谲波诡、天马行空的艰涩文字。法国的一位新锐作者,现为巴黎楠泰尔大学思想史教授的弗朗索瓦·库塞,在2003年出版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一书中,即作如是说。该书在过去十年里围绕“法国理论”反思展开的大量文献中崭露头角。这本书2008年被译成英文。就像法国的新潮理论总是墙里开花墙外先香,必假道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播一样,这本《法国理论》也借此译本回传法国本土,成为巴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年“法国理论”是假道美国,走向了全球化,以至于断言后现代的原生态理论,以及它的几乎所有灵感,都是来源于“法国理论”,当不是夸张。“法国理论”就像巴黎的时尚,永远在引领世界潮流。但是今天怎么来看“法国理论”?进入新世纪以来回顾这一段历程,有关文献从西尔维尔·洛特林格和桑德·科恩2001年的《法国理论在美国有意思的是,在理论的本土法国,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显示出来的学术热情,同样是难分难解地纠缠着它的这一美国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副标题就是《索卡尔效应》。作者开篇就说,在美国,20世纪的最后30年,有几个法国思想家气场之好,历史上只有美国神话里的英雄和娱乐业的名流可以望其项背。更具体说,这些在本土多遭冷遇的法国思想家们,当时大体可以和好莱坞的西部英雄们一较高低。如德里达好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孤独的开拓者和征服者,说话云里雾里,可是具有不容争辩的权威性。波德利亚有似格里高利·派克,有种波西米亚的黑色野性,总是神出鬼没亮相在你眼前。拉康呢,则是反复无常的罗伯特·米彻姆,充满杀机,又能出其不意引出反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