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为什么会得奖?

粗看题目,以为我是在作分析高锟科学成就和研究历程的文字。我对光纤科学素无研究,当然不会在这方面班门弄斧。30多年以来,每每有华裔科学家得奖,我就常常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中国人,总是在英美,特别是在美国,才能出这样的研究成果,获得最高荣誉?

从1975年以来,华裔有9位获得诺贝尔奖,其中8人得化学和物理奖,除高锟兼有英籍外,其余都是美籍。包括高锟在内,都是在美国研究尖端科学有成的。

美国当然有许多缺点,去年出现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便是华尔街金融大鳄贪得无厌闯的祸。美国动辄派兵侵略他国,从越战到入侵伊拉克,都犯了严重战争罪行。美国也有政治迫害,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政治审查,震动了整个好莱坞,世界闻名的喜剧大师查利?卓别林,被迫远走他乡。美国历来的人权纪录并不光彩。

高锟在宽松环境下成长

但是,美国的尖端科技,仍然节节领先,许多顶尖儿的科研成就,都出在美国。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来说,是顶呱呱的。

要寻求这个答案,我认为由内地的权威舆论和人物来回应,更为合适。翻阅今年国庆前后的《人民日报》,有一些论点颇为引人深思。

2009年10月6日,高锟被宣布得奖,9日《人民日报》发表《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评论。它在开头便说:“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藏身在远离金钱和功利的地方,只有不为它们所累的人,才能轻装跋涉,找到这自由的王国”。这不是对中国学术界的现实隐晦的批判么。

评论中写道:“高锟是幸运的,他自幼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好一个“宽松”啊!是的,高锟在香港读的中学,然后到英国深造,在英美都进行了光电科学的研究,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当了9年校长。

评论说高锟所在的中大“有条件去塑造学生们自由的心灵”,塑造“敢于表达意见的文化……”有自由的心灵,敢于表达意见,可以说是科学发明之母。

王蒙呼吁“应天承运”

著名作家王蒙在庆祝国庆60周年的一段话,刊登在2009年9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

他说:“思想不解放,寸步难行。而时间与生活本身,定能破除偏见,常识与大众本来就不介意于那些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如果是回到常识,回到理性,回到务实,回到民心民意,就绝对不可怕,而是顺理成章,应天(客观规律)承运(历史潮流),长治久安”。

王蒙素以讲话四平八稳,婉转隐晦著称。但上述的一段话并不难懂,主管宣传文化的官员大概看懂了吧。为什么要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呢?为什么要那么害怕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国力强大有目共睹,总应该应天承运了吧。

香港向内地推广流行歌曲

《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还有一篇谈音乐的文字,题目是《从闭锁到多元》,指出过去在音乐上的清规戒律太多,到了改革开放时,“阔别中国大陆数十年的流行歌曲随着邓丽君《甜蜜蜜》的歌喉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青少年一夜间成了流行歌曲的信徒”。

该报还肯定了香港:“毗邻香港的广州成了新中国流行音乐的桥头堡和根据地,遍地开花的音乐与茶座与音像制品急剧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记得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主政的时候,便曾经因为允许群众唱流行曲跳现代舞而与中央某元老有所争执。可见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些顽固派一点也不放松。如果极左派得势,香港便会成为“急剧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罪魁祸首了。

创造更有魅力的中国

60年了,要问“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便应该检讨我们如何能创造一个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宽松的环境”,如何能塑造一个“敢于表达意见的文化”,如何消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如何“回到民心民意”、“应天承运”,那才能创造一个更有魅力的中国。诺贝尔奖能得到多少,却无关宏旨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