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和徘徊的改革开放(1)

200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11月内,相信北京将有隆重庆祝,同时,官方必定会有若干纪念文章出炉。

笔者在多年来所写的政治评论文章中,也多次涉及对改革开放的评论。如1998年所写的《为什么要提倡思想解放?》,指出第一次思想解放是真理标准的讨论战胜“两个凡是”;第二次思想解放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冲破了姓“社”姓“资”争论的束缚。并指出,第三次思想解放一定到来,在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所产生的矛盾必然会发生冲撞,谁战胜谁有赖于思想解放。在一个思想禁锢的社会,在一个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改革是不能成功的。

在2004年所写的《中国政治改革初探》中,对中国改革开放遭受挫折的原因,指出:在台上的领导干部,在台下的热血青年,都对中国政坛上的保守势力,估计不足,结果为邓小平路线帮了倒忙。

朱学勤教授的总结文章

去年底,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在广州岭南大讲堂作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总结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最近,他把这篇讲话整理成文,作为一本《中国传媒风云录》的序言。

笔者认为,这是一篇极具分量,颇有卓见,最有深度的文字。

朱教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分为两个阶段,并以那场政治风波和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界。两个阶段之间大概有一个过渡期,就是那场政治风波到“南巡”的那三年。

为什么改革开放有一个断裂的过程,而且有了长达三年的徘徊?

朱教授的答案是:第一,中国的“文革”是被“解散”的,而不是被“铲除”的。“文革”是以“文革”方式结束,给以后的改革留下巨大隐患。

第二,第一场改革改变的是政策,不是政治,而且多半是经济政策,并没有触动政治体制。

第三,第一场改革的动力,来自“文革”所陷入的深渊中必然的反弹。主力军是开明派官员和知识分子的结盟,加上来自千百万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参与。

没有政治改革的改革

第一场改革所以中断,就是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改革。邓小平早已对此有个预见。他在1980年8月18日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中,便强调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到了1986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竹入义胜的时候,就明确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所以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