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绸缪 1

1966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旷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四天后,8月15日,中国佛学院被撤销。正果、明真、法尊、高观如、虞愚、林子青等高僧、居士,作为驻会“黑五类”,被集中到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劳动和政治学习,接受监管。由于周总理点名保护,赵朴初没有被集中监管。

中共中央发出《十六条》后,各地组织外地高校和中学的师生代表到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并规定火车票一律免费,生活补助费由国家财政支出。此后,出现了红卫兵到北京串联的高潮。从8月18日到11月11日,毛主席连续八次上天安门接见红卫兵。

1967年初春,两个穿黄军装的外调人员到杭州黄龙洞的牛棚,提审沈祖安和浙江昆曲走资派周传瑛、谢逸南和昆腔名角王传淞,要他们交代和赵朴初的“黑”关系。周传瑛在昆剧《十五贯》中演知府况钟。

沈祖安说:“我没有见过他。”这话也不完全是实话,因为在上海,他曾听过赵朴初讲话,不过两人当时不认识。此后,两人虽然通信谈佛教问题,谈如何编《某公三哭》剧本,确实没有见面。

周传瑛等人也一口咬定:“没有见过赵朴初。”

“还想抵赖!”其中一人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稿纸,掷到桌子上。那意思,白纸黑字,莫想抵赖了。

沈祖安一看,原来是自己编写的《某公三哭》剧本油印本。稍微镇定了一下,他解释说:“我们排了戏,还没有排完,就搞‘文化大革命’了,我虽然给他写过信,但他没有回信。”

造反派继续追问:“赵朴初喜欢昆曲,你们在上海就认识,一定知道他当年在上海的情况。”原来,他们想搞清楚赵朴初在解放前的情况。那时,不少人当了汉奸。或许,能挖出赵朴初的什么蛛丝马迹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