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佛图寺 未逢一僧 1

1916年10月5日,重阳节,秋高气爽。吃过早饭,父亲带了9岁的儿子赵朴初去寺前河上游大尖山西南侧的佛图寺观光。

中国的佛教,最早建寺的是白马寺;但在此之前的汉代,佛教已经在长江流域流行了。晋代建立于赵朴初家乡的佛图寺,也比白马寺早呢!据史料记载,早在晋代319年,印度高僧佛图澄来此传教。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佛教徒游历过该地区呢!想不到,佛图寺与赵朴初的家这么近。赵朴初后来成了中国佛教领袖,佛缘不浅。

樟树叶子变红了,桂花谢了,山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野菊花。走过羊肠小道,经王家畈、上马石、油榨洲,赵朴初跟着父亲来到了佛图寺。山口,有一块长6米高3米的屏风石,上刻清人王大漠“游佛图寺”诗一首。

佛图寺山门很特别,两块竖立的大石上,横覆了一块巨石,三块石头,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山门,上刻明朝太湖知县李盛英题写的三个篆体大字“天就门”。该门是入佛图寺的必经之门。站在门前,小开眼睛一眨不眨。啊!还有这样的门啊!三个有力的篆体字,包含了远久的信息,让他感到神秘莫测。

门内左壁上,刻有“洞门深锁”四个字。门内右壁上,刻有明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的草书“乙卯秋月游”五字。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即1555年,时间已过去360年了。

过了“天就门”,父子两人登上了披云石,走进了生白洞,抵达天柱塔。赵朴初一路欢呼雀跃,十分兴奋。

天柱塔高数丈,为五块岩石自然风化叠成。但奇怪的是,该石塔没有顶!小开问父亲:“为什么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