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1)

二、范仲淹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

范仲淹对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忧”字。《岳阳楼记》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成熟期的宋代,作者又生于忧患、成于忧患,倾其一生来解读这个“忧”字。他的忧有三点:第一是忧民,实际上是解决一个干群关系,为官怎么理解老百姓,怎么为老百姓办事。第二是忧君,实际上是解决一个上下级的关系,因为在封建社会,君是最高的,代表着国家。第三是忧政,就是政治上的建树。

(一)忧民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管理。孙中山说过:“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官和民的关系是政治运作中最基本的内容,一些进步的封建政治家也看到了这一点,强调“民为邦本”,唐太宗甚至说“水则载舟,亦则覆舟”。范仲淹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君要“爱民”“养民”,要轻徭役、重农耕,特别是地方官,如果压榨百姓,就是自毁邦本。

范仲淹从27岁中进士到40岁进京任职前,已在基层为官13年。这期间,他先后转任广德(今安徽广德)、亳州(今安徽亳县)、泰州(今江苏泰州)、兴化(今江苏南通一带)、楚州(今江苏淮安)五地,任过一些掌管刑狱的幕僚小职,最后一任是盐仓监官。13年的磨砺,使其非常了解民间的疾苦。他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为民办事、为民请命、为民除弊三个方面。

1.为民办事。用现在的话就是“利为民所谋”。最突出的一件事是修海堤。1021年,范仲淹调到江苏泰州,任盐仓监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淹没良田,冲毁盐场,国家的盐利受损,百姓亦流离失所,逃荒他乡。这件事本不属范仲淹的职权范围之内,但范仲淹见百姓受苦,便一再上书建议复修海堤,朝廷就命他任兴化县县令,主持修堤。兴化县是海水倒灌最严重的地方,他亲率几万民工开始筑堤。筑堤过程中,一次大浪袭来,几百人顿时被卷入海底。一时各种非议四起,要求停工罢修,范仲淹力排众议,继续坚持,终使大堤告成,地方经济恢复,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安居乐业。人们感谢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堤”,可见他在当地很得人心。

因为范仲淹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后人一直很尊敬他。曾经有两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明朝皇帝朱元璋审查犯人名单,见有一个叫范从文的人,怀疑是范仲淹的后人,一问,果是范仲淹十二世孙,便特赦了他。还有一次,有一土匪绑票,见苦主名范希荣,再问是范仲淹之后,立即放掉,可见范仲淹在民间的影响之大之远。在全国,后人修建的纪念范仲淹的祠堂有多少个,基本上数不清楚。前几年,全国为纪念范仲淹而建的“景范希望小学”就有39所。他在民间流传的这种大德,一直被人们所敬仰,这是为民办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