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1)

一、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一)独立精神——没有奴气而有志气

范仲淹的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即去世,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改姓朱。范仲淹从小就有志气,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苦读,每晚煮一小锅粥,次日用柴火棍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断齑画粥”。范仲淹的异父兄长不好好读书,讲究吃喝。一次,他好言相劝,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非常伤心,还没有走入社会,就感到世态的炎凉,于是发誓要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23岁时,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到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先出去观看,他仍闭门读书。大家感到奇怪,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气定神闲,不为虚荣所动。有富家子弟因可怜他送他美食,他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说,我吃惯了粗茶淡饭,如果现在就开始吃好的,怕再不能吃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树立了一种自觉的、独立的精神。

范仲淹27岁时中了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司理参军”,就是帮助县官审理案件。审案的时候,他坚持原则,总和县官意见不一致。于是,每结一案,他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这就是“屏风记案”。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记满案情,可见其性格的耿直和坚持自己意见的独立精神。范仲淹到29岁时,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

1037年,范仲淹被贬,在赴润州(今江苏镇江)任上时,途经彭泽,拜谒了唐代名相狄仁杰的祠堂。范仲淹看到狄仁杰刚正不阿,不畏武则天的权势被陷入狱,又被贬为县令,感慨万分,当即为其写一碑文:“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隨,何力不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骞,愬大川而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从中也可看出范仲淹的独立精神,而他所描写的刚不可摧、方不可变,也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