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纪纲”与“召和气”(4)

(二)当天下事:宋代的士大夫政治

所谓“士大夫政治”是指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形态。有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直到11世纪的北宋时期才产生的现象。

北宋前中期开始崛起于政治舞台上的“寒俊”,是一批新型的士人。他们出身清贫,通过科举等途径晋身,参政议政,以天下为己任。像当时做过副宰相的范仲淹、欧阳修,像宋代的“儒学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都是这样一类人。欧阳修四岁丧父,因为买不起纸笔,只好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范仲淹也是断虀画粥,坚持学业。就是这样一批出身清苦贫寒、襟怀天下的新型士人,在政治舞台上显示出敢当天下事的气概。

说到敢当天下事,先让我们回到宋真宗时澶渊之盟的例子。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母子二人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南下,一直打到澶州。北宋京师震动,有的大臣建议赶紧撤到金陵(今南京),有的说干脆退到四川。千钧一发之际,宰相寇准挺身而出,他建议索性调动军队迎上去,也就是御驾亲征。当时另一位宰相毕士安和一些军事将领也支持寇准的意见,于是皇帝勉强决定北上。澶州是夹河而城,分为南城、北城,黄河穿城而过。皇帝到了南城,不想再去北城,感觉前面至少还有黄河天险,算是一道屏障。可是双方军队对峙是在北城之外,寇准认为一定要到北城,才算真正抵达前线,才能“取威决胜”。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寇准支持下,“急麾卫士进辇,上遂幸北城”。前方的军士看到皇帝的黄龙旗张扬在北城,都欢呼起来。当时,辽方大将萧挞览被宋方伏弩射中阵亡,影响到契丹军队的士气。于是,经过一些台前幕后的牵线,双方决定议和。

宋廷派曹利用到对方去谈议和条件,真宗的底线原则是不能放弃祖宗留下的土地,但可以给予银绢,数额则以100万匹两为限。寇准则命令曹利用说,不许超过30万。曹利用“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真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一数额对于宋代财政影响如何?河北地区在和平时期会开设宋辽之间的贸易榷场,宋朝官方所收商税,通常可达四五十万匹两。

范仲淹在《杨文公写真赞》中说:“寇莱公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他认为,一切为天下、国家、社稷考虑,而非唯唯诺诺听命于皇帝,叫做大忠。这一说法,体现出当时士大夫的忠节观,也体现出他们对于“天下”的责任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