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1)

二、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

总结贞观时期的历史,有几个方面对今天仍然有启发作用。

(一)理性行政

所谓理性行政是指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中,正确把握方向,理智运用权力。古往今来,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权力如何正确使用。古代帝王掌握很多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难免感情用事。所以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唐太宗在古代历史记载中基本上是明君形象。在帝王谱系中,他的位置是数一数二的。唐太宗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绩。如果唐太宗不是如此理性执政,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则会是另外一番景象。贞观时期,唐太宗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理性行政成为可能。

1.克己纳谏

古代帝王一人治理天下,即使再聪明,一个人的智慧仍然不足以治理国家,因此要设置百官和各种机构,来协助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所以,皇帝纳谏,是要善于听从臣下的规劝,改变自己的主张。通常纳谏的难度来自多方面。其一,人性的弱点。一般来讲,帝王纳谏之难,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人性的一般意义上说,纳谏有颜面、尊严的问题。愿意听表扬,不愿意听批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弱点。其二,权力的弱点。从政治环境来看,君臣之间,势若天隔,如果君主总是听大臣的意见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似乎有损君主的权威。人们一般相信,权力的高低与人的能力大小成正比,权力的不平等使上下之间的沟通非常艰难。如果君主曲己从人,会被认为是能力弱的表现。而向上提不同意见,是古今为官的难题,这就是权力的弱点。

既然君主纳谏有难度,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做到呢?

其一,从个人角度讲,唐太宗求治心切。李世民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暴力夺取的政权,是逆取,而不是顺接,所以迫切希望通过治理好国家来改变民众对他的负面评价,以便百年之后树碑立传时能写上更多正面的词汇。

贞观二十二年修《晋书》的时候,有一些唐太宗的议论,让人一看就知道大家是在谈论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唐太宗非常感慨:真是不懂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对一件坏事记得这么牢,做了这么多好事,总是记不住。从他个人讲,他想做好皇帝的角色,与个人经历,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求治心切,所以他就能够更主动克服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弱点。

其二,周围大臣的作用。李世民和他的大臣都经历了隋朝,他们都是隋朝灭亡的见证人,隋炀帝如何把一个强大的国家毁于一旦,大家都亲眼所见。其中,隋炀帝护短拒谏是大家共同的认识。贞观君臣经常坐而论道,隋朝的灭亡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君臣由此站在一个历史的最高点上反思历史的教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