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6)

经过大战乱以后建立的新王朝面对很多新问题,一般来说要面对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地主统治者跟农民的矛盾,第二个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新王朝跟北方民族的矛盾。这三个矛盾如果新王朝处理得很好,局面就会改观,出现兴旺发达的盛世,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引起社会大动荡,引起王朝很快灭亡。章士钊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柳文指要》一书中的《柳子厚生于今日将如何》一文、台湾学人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的“瓶颈危机”一节都指明了这一点。

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里说:

自生民以来,中国一治一乱循环无已,不论何代,开国以后,迟或百年,少则数载,政治必趋腐朽,积渐以至于亡,其所以然,乃在不解防微杜渐之术,此固不廑中国然也。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中“瓶颈危机”一节指出:

夏王朝和商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曾爆发过致命的政治灾难。

夏王朝第四、第五任君主,和商王朝第三任君主时,也就是,当夏王朝开国后四十年左右,和商王朝开国后也是四十年左右时。夏王朝政权接连被后羿和浞夺取,商王朝政权也落到伊尹之手。结果虽然传统的当权人的后裔取得胜利,但已经杀人千万,血流成河,而这些后裔并不一定十拿九稳的可以得到胜利。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有这种类型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个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50年左右,或者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所谓若干年和若干代,只是为了加强印象而设,当然不会有人机械地去解释。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第一个矛盾是农民同新王朝,农民同地主间的矛盾。因为旧王朝旧统治者极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加上打仗,所以农民起来反抗,矛盾非常尖锐激烈,但是仗总有打完的时候,最后局面改变,统治者和农民、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开始趋于松弛、趋于缓和,如果这时新统治者接受过去的教训,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政策,局面就会有些变化。

新王朝缓和矛盾的政策大体上有这么一些:

第一是轻徭薄赋,减少对农民的赋税和徭役,与民休息,老百姓可以稍微安定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战国时候农民田税是收获的十分之一,秦始皇的时候很重,“收泰半之赋”,还有一种说法叫“头会箕敛”,数人头交税,用簸箕掠取粮食,就像《秦妇吟》里“罄室倾囊如卷土”一样,全部拿光。西汉刘邦建立政权,天下穷得要死,田都荒了,老百姓没粮食贮存叫“民无盖藏”,统治者也穷,皇帝出行要讲排场,四匹马拉车,可是“天子不能具钧驷”,就是要找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车都找不到,“而将相或乘牛车”,下面的大臣将相出门只好坐牛车。所以汉高祖以后把赋税减到十五分之一,后来文帝减到三十分之一,甚至于有十几年不收税,老百姓就舒服了,可以慢慢恢复生产。景帝正式定了制度三十税一,西汉一直下来都是这样,东汉也这样,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