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我虽跌倒,仍要再起”(1)

古时候,中国曾是世界科学与科技的领导者。随着欧洲科学革命的发展,中国的科学之光逐渐黯淡下来,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代,并延续到了18世纪后半叶。但近年来,中国又大踏步地重返世界舞台,扮演起重要的角色,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对国际合作的积极参与。

虽然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与前苏联展开过一段合作,但只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才真正全方位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来,包括从银行业一直到科技开发等各个领域。正是这种合作成就了中国今日的经济奇迹。因此我认为,中国人民比世界上许许多多其他国家的人民,都更能深刻地领会合作所带来的好处。我希望,这部在罗杰·海菲尔德协助下完成的著作,能够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特性?

从科学的角度看,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方面,科学本身就是合作的典范。从本质上看,科学已经跨越了时间和学科的界限,甚至跨越了国界。就中国来说,科技领域的合作也有了飞速发展,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我的实验室里,我很荣幸地与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共事,伏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2013年3月,科学峰会在伦敦召开,美国、英国和中国工程领域的顶尖思想家与创新学者共聚一堂,确立了可持续性、健康、教育、技术与发展、充实人生和保持活力等方面的共同目标。

从世界的角度看,科学家之间要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解决最为紧迫的饥荒、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举例来说,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但这一发展却是以污染和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势在必行。从个人的角度看,科学家需要吸收他人的思想,不论他们来自哪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思维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关于人类为何能如此默契地形成合作、什么是促进合作的最有利环境这些问题,科学能够给出最好的解释。我们需要从历史发展角度去了解合作的起源,弄清如何才能实实在在地促成合作。自罗杰和我于2011年春出版本书以来,我在哈佛大学的进化动力学中心团队又取得了不少关于合作的可喜成果。我和伏锋一起研究了群体的移民对合作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个颇具深意的结论:全球范围的移民比本地移民更能促进合作的深化。由此可见,大批中国科学家涌向世界各地,活跃在加州、伦敦等地的实验室中,这是对合作的有力促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