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输给”压力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没有压力。上班族、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学生、老人,大家都在生活中不同程度的感受到了压力,无一例外。

讲到压力,我们马上会想到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等精神上的东西,其实痛和痒、睡眠不足和疲劳、空腹和口渴、热和冷等等,都是压力。

我们的大脑,把身心的不快都认定为“压力”。也就是说,每天工作繁忙的人和有烦恼的人不用说,就算是看来和压力无缘的悠闲的人,过着人人羡慕的美满幸福生活的人,只要活着,都会感觉到某种压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无法消除的压力呢?世界上第一个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以生为“苦”,大彻大悟。望文生义,把“苦”解释成“痛苦”,会觉得人生只有痛苦,产生厌世情绪。但把“苦”解释成“压力”,就能理解了。

了解人生的“苦= 压力”的释迦牟尼,出家进行了各种苦行的修炼。6 年后,他认识到苦行不能拯救人,停止了苦行的修炼,在菩提树下寂静坐禅,终于开悟。

那么,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进行6 年的苦行修炼呢?我认为,在这6 年中,释迦牟尼和压力进行了彻底的战斗。他用自己的身体作出了伟大的“压力实验”。

他大概认为,彻底地折磨自己的身体,会激发人体秘藏的克服压力的潜力—或者至少,一再品尝无法想象的压力,会产生对压力的“免疫”。

但是很可惜,他最后还是失败了。人没有这种能力。

不管多努力,人都无法打败压力。这是经过了6 年苦行的释迦牟尼的结论。

不过,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因此宣告放弃。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有了一个重大的领悟。

那就是,不论何种“苦= 压力”,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诸行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不改变的东西,压力也是一样。

比如,小脚趾撞上衣柜角,会感到剧烈的疼痛。不过,疼痛只是一瞬间,时间过了,就会慢慢减轻,不久就消失了。

既然会消失,就不用勉强和它战斗,与压力相伴,等它消失吧。这是释迦牟尼到达的境界。

也许有人认为很消极,但这是和压力正面搏斗6 年的结论,我们要认真接受。

有压力时,有人能好好应对,有人会被压倒,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意识到“压力不可战胜”。只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才能“承受”压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