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学史遗忘的张静庐与《革命外史》(1)

对张静庐先生的了解,始于沈松泉写的《怀念张静庐先生》,后又读陈青生先生的《张静庐的小说》(《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二期)等,零碎的东西,方变得完整。中国现代文学史,遗漏了不少优秀作家,上海的张静庐便是其一。

上海最早组建的新文学社团,叫“新潮社”(此“新潮社”非傅斯年、俞平伯之“新潮社”),成立于1920年3月。张静庐(1898—1969)是新潮社社刊《新的小说》的创建者和首任主编。他的小说《我和她》就发表在《新的小说》上,写的是一对父母包办的夫妻,在人前举案齐眉,在私下无言相对,虽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却无真挚爱情。小说细腻地写出因没有爱而内心凄苦的貌合神离的婚姻状态。有评论家评曰:“静庐此作,尽写情的能事矣。”

新潮社成立两年后,停止活动,张静庐转到《商报》工作,1924年出版以小说为主的《单恋集》,反响不俗。次年又出版《薄幸集》,以简练委婉的笔致,描写女主人公英英的早恋经历,有苦涩哀凉的情绪。张静庐的小说揭示了当时年轻女性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反映那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1926年岁末,张静庐有一次与好友沈松泉到南昌观光。那时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革命已从广东开始,继而破武汉,进军浙江。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随总司令蒋介石迁驻南昌,张静庐在《弁文》一文中写道:“旅赣凡四阅月,从事记者二月,担任统税监察又二月。”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一文中,谈到了他在南昌的经历:

十五年(1926年)冬,总司令部驻在南昌,我和松泉同到南昌观光。后来又开办了一处光华书局的南昌分店……

这一回,我住在南昌有好几月,在南昌大旅社(应为江西大旅社,当时一度作为“总司令行营”)长期包定一间小房间,凡是上海来的朋友,很多住过我的小包房的。除兼管书店事务外,还承陈布雷先生的介绍在南昌财政委员会派驻市汊(离南昌八十里)统税局的监察委员。

监察工作是不会有成绩的,事实上贪污横行,贿赂公然也决不会容许你做出理想的或可能实现的成绩的——我曾经写过一个小册子《革命后的江西财政》。

革命军克复京沪后,急忙又回到上海。

张静庐在《商报》工作时,陈布雷任该报主笔,潘公展任该报电讯编辑。张静庐、沈松泉去南昌,陈布雷、潘公展也应蒋介石之邀到南昌,与张、沈二人同住江西大旅社。

1990年的上海《出版史料》中,载有一篇沈松泉写的《怀念张静庐先生》,回忆二人在南昌的那段经历和见闻:“在南昌期间,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气象,工人开会,农民开会,妇女开会,群众都发动起来了。”张静庐、沈松泉、陈布雷、潘公展“我们四人每天晚上总是同坐在一个房间里聊天”。还曾与张静庐拜会过时任“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