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

能为波兰尼(Karl Polanyi,1886-1964)这部古典名著写序对我是项殊荣。这本书讨论欧洲文明从前工业化时代转型到工业化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伴随而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政策的转变。当时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他的主要论点与关怀,与1999年在西雅图及2000年在布拉格上街游行示威的反对者一致,都是抗拒世界金融组织。R.M.麦基弗(R. M. MacIver,1882-1970)在本书1944年版的导读中,曾写下一段颇具寓意的话:“今日首要之事,就是让未来国际组织的缔造者了解本书的教训。”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甚至联合国,都还只是存在于纸面上的构想计划。倘若这些国际组织的缔造者用心读过本书,并慎重考虑其论点,他们后来提出的政策构想必然能大有改善。

对于一部论点复杂且严谨的专著,要以短短几句话来摘要其精髓,既困难也易失之偏颇。虽说这本半世纪前出版的书,在语言的使用及经济学的观念上与当前并非完全契合,但波兰尼所提出的议题与观点,仍未失去其重要性。他主要的论点是:所谓“自律性市场”的概念从未被真正实行过。而由于其明显的缺点,使得各国政府必须介入干预其内在运作,及其外部直接影响(如对贫民的影响)。而且改变的步调快慢对其后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波兰尼的分析明确指出:坊间流行的“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即经济成长对于包括贫民在内的全民有利,实则无历史根据。他也厘清了意识形态与特殊利益团体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例如,自由市场这种意识形态,本是新兴工业利益团体的仆佣,这些利益集团选择性地利用这种意识形态,在对其有利之际,呼吁政府干预。

在波兰尼撰写《巨变》一书时,经济学尚未理解自律性市场的局限性。然而,今日学术界中已无人会支持自律性市场必导向高效率且均匀的资源分配此一论点。只要在信息不全或市场机制不完整的状况下(这可说是全球常态),国家的干预就必然存在,以有效改善资源分配的效率。时至今日,吾人已能采取较为公允的立场,即承认市场的力量与限制,以及政府在经济治理上所扮演的必要角色。只不过市场与政府两者具体职能的分界如何,仍有争议。譬如,一般学界皆接受政府管制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但至于该如何管制,却仍无定论。

当代社会提供的许多证据可以支持过往的历史经验,即经济成长也可能导致贫困。不过,我们从现代世界中较先进开发的工业国家来看,也可看到经济成长的确为大多数人带来福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