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不应该结婚生子?

结婚前睁大双眼,结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杰明·富兰克林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乘坐“小猎犬”号完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航行结束后又过了几年,29岁的达尔文开始思考自己的终身大事:该不该结婚呢?达尔文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白纸的顶头位置写道:“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接着,他将纸分为两栏,分别列出了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

达尔文最后认为自己应该结婚,他在左栏的下方写道:“结婚——结婚——结婚,证明完毕。”他心里清楚自己会失去一部分个人自由,于是在右栏下方加上了一句“有很多幸福的奴隶”。第二年,达尔文和他的表姐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wood)共结连理,膝下有10个儿女。达尔文是如何做出结婚决定的?是基于他列出的原因——永久伴侣、比宠物狗好、没有子嗣、肥胖和懒惰吗?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最大化法则还是经验法则?

达尔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出应该结婚的结论:最大化法则和经验法则。最大化法则是指,估计每一条结婚能带来的好处的分值(效用),以及意中人具备这些好处的概率,用分值乘以概率,加总算出得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不结婚的坏处,每个意中人都算一遍。最后,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个人。这种方法也叫作“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法则”,全世界的大学都将其视为理性选择的工具并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只能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即在我们知道所有风险的情况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使用这种簿记法来判断自己是否要结婚,我们稍后会讲到。

不过,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权重和概率都是无法得知的,所以计算可能只是空中楼阁。而使用经验法则可能会帮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其中一种经验法则是“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即:

找到最重要的那条原因,并忽略其他原因。

这条法则只依靠一种原因做出决策,不需要进行计算。事实上,达尔文的“证明完毕”前面的那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理由,那就是拥有一位稳定的伴侣:“想象一下,整天生活在伦敦空气污浊、脏乱的房子里。再想想温柔美丽的妻子坐在沙发上……”

研究显示,人们往往只凭一条充分的理由就可以做出决定,而且这些决定可能比考虑过所有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还要好,原因在于,综合考虑不同的原因,就需要把所有原因都转化为一种效用。达尔文可能需要估计,与聪明的朋友们聊天多少次才能和拥有10个儿女的效用相同,或是必须花费多少时间拜访妻子的亲友才能换来妻子坐在沙发上的温馨时刻。交易是数字的一种属性,却不一定是人类内心真正需要的。实际上,做交易有时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人们一般认为,真爱、友谊、军人的荣誉和博士学位是无的,也是商品所无法比拟的。

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并非达尔文使用的唯一经验法则,他还可能使用了社会经验法则,比如“社会模仿”。

如果你的大多数朋友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

毕竟,达尔文当时已经29岁了,他的大部分朋友很可能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研究发现,社会压力会迫使人们模仿他人,选择结婚。不过,如果达尔文也使用了这条社会经验法则,那他一开始就没必要分析结婚的利弊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