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排劳动力就业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迄今尚未很好解决。1979年国家下大力量解决就业,安排了800万多人,成绩很大,但是仍有待业人员400万多人。由于大量安排待业人员就业,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业方面,则遇到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2 7亩,现在已降到1 6亩。目前,世界人均耕地5 5亩,比我们多2倍以上,我国已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
其三,人口质量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实现"四化",就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大幅度地捍高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然而,目前我国只有520万大学生,占总人口的0 5%左右;只有21000万中学生,点总人口的22%;在青少年和成年人口中,却有1亿左右的文盲和半文盲。我国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为9人。此外,由于我们没有注意优生,每年出生大量遗传病儿,现在全国有遗传疾病的总人数约2000多万,仅傻子不少于四五百万人。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就会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上述人口问题如何解决?座谈会上的发言和《报告》、《汇报提纲》均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基础,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人口问题的解决奠定必要的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和提高人口的质量,贯彻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也有的同志颇为激动,讲全世界不到5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口?应该来一个"急刹车";会下也有的同志问我:搞一个"无婴年"行不行?大家的愿望可以理解,尽快将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降下来,使国家摆脱人口多的困扰,集中力量加快现代化建设;但是操之过急也不行,"无婴年"恐怕属操之过急一类。
(2)生育一个孩子会遇到哪些问题
座谈会气氛活跃,来自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的专家和领导,提出许多可能产生的问题,并讲出各自的看法,《报告》和《汇报提纲》均给出明确的回答。归纳起来,主要有:
①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座谈讨论中,卫生部的一位领导同志在发言中,列举民间的一种说法,叫做老大憨、老二聪明,但是最聪明、最机灵的要数老三,俗话说"猴仨儿""猴仨的"。那么,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只留下老大,老二、老三都没有了,会不会引起儿童以致整个人口的智商下降呢?此话一出,语惊四座,一些同志交头接耳议论开来: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不能提倡生育一个,老二、老三都不可少,否则人口智商下降,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于是会议主持者赶紧组织力量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经过一番努力,最后拿出两点结论性意见:
第一,生育孩子次序同聪明不聪明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大憨"、"老二聪明"、"猴仨儿"等说法,都拿不出有力的科学依据,最多只是有些地区群众中有这样的一些说法而已。群众的说法,同过去多生多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生育的子女多,第一个孩子(老大)率先长大,自然担负着协助父母照料比其小的弟弟、妹妹的义务,往往表现出宽容大度,带有一些憨厚的劲头儿;后来出生的弟弟、妹妹常常围着大哥、大姐转,显得要更调皮一些、更活泼一些,给人以"老二聪明"和"猴仨儿"更聪明的印象。记得当时有的同志列举美国飞行员的材料,美国空军飞行员中约有40%为第一个孩子(老大)。众所周知,空军飞行员对身体素质、科学教育素质以及反应能力要求很高,而所占比例高达40%的"老大"都能适应,说明"老大憨"不能成立。座谈会还举出其他一些例子,证明生育胎次同智商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第二,要放到商品经济中去分析。虽然1980年改革开放处在"摸着石头过河"初期,但是经济学界已有一个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