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舱餐食”的秘密(1)

解密全球主流航空公司 头等舱和商务舱的餐食

Matt

工作在北京的台湾同胞,圈子里颇具人气的「飞友」。不但经常往返于世界各地,而且基本都乘坐头等舱或商务舱、入住五星及以上级别酒店。此外,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也在「飞友」论坛上有极高的浏览量。

第一次听说Matt 的“事迹”,感觉很传奇:住在某五星级酒店的他,居然在房间里到处检查卫生死角,然后拍下照片发在微博上并@ 该酒店集团的官微或负责人——俨然是一个编外酒店试睡员。这确实对某些酒店品牌来说也真的起到了这个作用:因为Matt 的会员级别非常高,所以每次当他成功预订房间、名字出现在酒店系统中之后,酒店的经理都会如临大敌,提前准备一番。实际上Matt 并非吹毛求疵之人,只是高标准的东西见识得多了,眼里便难揉沙子。然而这次我们邀请Matt 与我们分享的,并非有关酒店的体验,对经常长途飞来飞去的乘客来说,有时候飞机上的体验可能要比酒店的体验来得更重要些。所以我们特意“逮住”碰巧仍在飞行的Matt,通过机上Wi-Fi 采访了他,请他分享一下飞行经历中,那些两舱(头等舱、商务舱)餐食的秘密。

日和手帖×Matt

熟悉你的朋友都知道你出行的频率非常之高,经常世界各地地“喂鸽子”,所以你的旅行真的是“说走就走”吗?出行之前真的没有任何计划吗?

呃,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并没有朋友想象的这么频繁。我最多往返的航线是北京—香港—台北间,其实是因为回家探望妈妈。中长程线的旅行还是会提早3~6 个月安排,视乎机票促销或奖励机票的兑换供应状况。至于中短途的亚洲区间往返,很偶尔才会来趟任性的出行计划。

自己有没有一个数据上的统计,最近几年平均每年飞行多少公里?

去年与前年平均飞了21 万公里,差不多能绕地球赤道5 圈吧。今年截至12 月, 我已经飞了27 万公里,当中多数行程集中在后半年,可说是飞得披头散发。

既然经常出行,又是一个做事井井有条的人,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出行都带些什么东西,每次准备行李有什么独特的心得吗?(不知道有没有关于行李的照片可以分享。)

我出国都会尽量缩减要携带的东西。基本上一双鞋、两条裤子、三件T-Shirt 加衬衫与洗漱包、单反相机、iPad 就差不多是全部了。尽量少带的主要原因是我出国时非常喜欢捡破烂回来,尤其是又重又不好包装保护的瓶罐杯碗,怎么难带我就怎么拗着来。至于行李的照片,我才刚打包好的行李箱里面有两个盘子、一组咖啡杯与三个玻璃瓶,实在是不忍心拆开来拍照了……

你的飞行经历当中,乘坐两舱的比例非常之高,能不能为读者介绍一下,哪个公司的两舱服务质量最高(好的好在哪里,不好的不好在哪里)?

相信大家对日系服务的印象都非常好,所以无论是包含贵宾室的地面服务、客舱座椅与机上用品、餐食酒水还是服务细节上,个人认为全日空是我心目中整体两舱质量最好的航空公司。但由于个别空服员语言能力的关系,有时候在顾客感受上,或许会有些微的差异感。单就这点上,新加坡航空的整体空中服务素质感受会高过全日空,而新航在各方面亦不输给全日空。但放入地勤服务考量的话,全日空会对两舱客人的行李使用塑料袋包裹保护这点,就稍比新航略胜一筹;而两家航空公司在主场的贵宾室餐食及设计上,我也比较偏好全日空。

餐食是两舱服务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据说科学验证,当飞机飞行在高空中时,人的味觉能力是减弱的,那航空公司对两舱餐食的重视意义在哪里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