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姿态:恐惧反应(1)

当人们意识到将会有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发生时,便会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情绪针对的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虽然信息源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危险,但因为其刺激源力度过大,导致了当事人心理上承受不了,觉得无法消除即将发生的伤害,从而产生了恐惧反应。恐惧情绪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生产力和生存水平十分低下,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下层,经常受到猛兽的袭击,恐惧成为十分常见的反应,而死亡则是恐惧的最深源头。

恐惧源于接收到刺激信息的当事人对自身被伤害的预估,接着当事人出现了恐惧反应,相应地,这种反应随着预估的可能性的增大而表现得越为强烈。

导致恐惧反应产生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是当事人害怕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比如,畏惧打针的疼痛、怕身体受伤不敢从较高的地方跳下去等;有些刺激源虽然不能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但也会引发恐惧,比如,初到陌生环境、被上司批评、害怕股票操作不当而蒙受损失等。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即刺激源的强烈程度被当事人评估过大,以至于当事人认为这种危害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被消除,当事人很可能出现极度的恐慌,浑身僵硬不能动弹,而情况更严重的话,当事人还可能丧失所有能量,以至于惊吓过度而丧失性命。

当恐惧情绪产生时,人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己的全部要害,像鸵鸟一样躲起来,行动上,既可能会缄默着咬紧牙关忍受,也可能会大喊大叫,这种情况下的恐惧情绪是饱满的,面部也会出现饱满的恐惧表情。

饱满的恐惧微反应是这样的:眉毛紧绷皱起,皱起之后,前额皮肤会向上拉动脸部皮肤,眉毛在其牵引下形成“8:20”的形状,上眼睑随眉毛出现平行运动,内侧上眼睑提升,虹膜露出,外侧上眼睑下垂与眉毛运动平行;鼻翼紧缩,两侧形成沟壑形;面颊的肌肉紧绷,嘴张大,嘴角在面颊的牵扯之下向两侧延伸。

恐惧会导致当事人面无血色,在极度的恐惧下,当事人会闭上眼睛,这是因为一旦人们对刺激源的伤害性判定完毕,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反射性的自我保护机制下会进行远离与回避。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的恐惧不会像上面描述的那样饱满,当事人眉毛没有大幅度地提升,眼睛也不会瞪大很多,只是略大一些,甚至有的恐惧表情与平常的状态接近,但恐惧的情绪的确存在,此时的恐惧形容为“害怕”更为确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