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作为负面词汇 2

最近,由于现代慈善建设的推进,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为一种认知模式的局限性。比如,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卫生间都没有放置卫生纸,只是在外事接待的地方才放置。我呼吁了不少地方,但效果并不明显,许多人认为这是小事情,很正常。有的教授还公开和我辩论:我们大学的学生素质低,放卫生纸他们会偷走!

我的感慨油然而生:为什么名牌大学也不尊重普通的一般需求呢?难道我们的“公而忘私”就是不允许有任何个人需求吗?看来“狠斗私字一闪念”有着牢固的文化基础。由此我又想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对每个人的日常需求不给予一定的重视,那么我们的一些政策就难免受到这种文化影响,有些高尚的口号可能不近人情,甚至违反人性。比如,过去一些年我们的文化都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即打捞掉入激流中的木头可以奉献生命,救灾过程中也要以集体财产不受损害为最高标准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这样的文化价值,如果让各个地方的各个层面都要绝对服从和贯彻,其实有可能就会出现大的灾难。

回顾历史,真正开始认真和平地从事建设的时代,往往都要正面提出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地方客观上有利益,每个人也客观上有利益。利益的表达方式,我们的社会还在学习,还缺乏处理利益的健全机制。

所以,那种以为“上面的经都是好的,问题是下级把经念歪了”的说法和理念,必须要调整。因为千百年来,我们都自然地接受了一种“皇上圣明”因而必须绝对执行的理念,根本不会考虑有什么体制才会保证“圣明”,更不可能讨论普通大众和地方的利益如何表达的问题。

陈云的名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而在美国和许多实行联邦制度的国家,干脆就在宪法上规定,权力源于地方,重大事项必须通过地方的讨论。在美国的参院中,索性按照每个州产生2 名参议员的办法来组成,每个州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结果华盛顿特区就没有代表,因为特区不是一个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