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
罗斯福也像丘吉尔一样,对于世界地理具有全球性的认知,但其对时代的认知则与丘吉尔完全相反。丘吉尔在心理上似乎还是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旧世界中,而罗斯福则把他的眼光向遥远的未来投射。他的思想的确具有前瞻导向,照一般人看来,好像近似幻想,而与现实脱节。因此,在风雨同舟时,罗丘二人能合作无阻,尤其是丘吉尔辈分和经验都较高,所以罗斯福对他更是言听计从。不过,到战争后期,双方意见就不那样一致,这当然又是双方国力和地位的差距日益增大之故。他们都一致认为这一次必须彻底消除德国的威胁,此即“无条件投降”观念之由来。但对于战后和平的维护,则罗斯福另有高见。他主张由四位“警察”(美、英、苏、中)来共同负责。尽管英俄两国对于这种高调都表示怀疑,但罗斯福却从未放弃其理想。与过去许多传统都不相同,新的证据显示罗斯福对于美苏关系的观念并非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天真。1939 年他曾尝试劝诱斯大林与西方合作而不与希特勒勾结,但未获成功。从此他也就知道斯大林是一个很不容易应付的奸雄。在战时他之所以对苏联采取安抚政策,其原因有三点:(1)苏联的确牵制了德国的大部分兵力,若无苏联合作,联军不可能击败德国;(2)斯大林随时都有与希特勒重修旧好之可能;(3)美国在平时不可能保持巨大常备兵力,所以战后世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必须有赖于苏联的合作。
【斯大林】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攻击使斯大林立即陷入危急的境地。斯大林在1937-1938 年间,为巩固其个人统治和预防军人反叛,曾发动空前残酷的大清洗。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和军中杰出人才都被一网打尽,难有幸免。能够躲过一劫的人真是少之又少。经过大清洗之后,苏联军事组织当然元气大伤,所留下来的将领大都是庸才,而且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自作主张。
斯大林的暴行使其终于自食恶果。等到希特勒发动侵俄战役时,红军遂变得不堪一击。因为任何人都必须等候命令,而不敢发挥主动性,于是全军都陷入瘫痪状态,坐待德军的围歼。假使不是德军一再自犯错误,再加上天时地利的影响,则莫斯科的陷落应该是意料中事。不过,斯大林也像其他的战时领袖一样,具有相当坚强的意志。所以,即令莫斯科被德军攻占,他还是不会屈服,他会尽量利用俄国的广大空间和人力继续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