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的结晶(1)

一个老人有三个儿子。他让一个儿子去学摔跤,一个儿子去学长拳,一个儿子去学太极拳。三年后,他让三个儿子比武,结果是学摔跤的战胜了学长拳和学太极拳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随之老人让他们继续学练。五年后又让三个儿子比武,结果是,学长拳的战胜了学摔跤的和学太极拳的,学摔跤的打败了学太极拳的。老人让他们继续学习。十年后,再比武,此时的结果是:学太极拳的战胜了学长拳的和学摔跤的,学长拳的打败了学摔跤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

然而,真正的太极拳,如果敲错了门,进错了门,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仅十年出不了门,恐怕耗尽了一生心力,还一直在太极拳的门外打转转,连太极的门也摸不到。

真正的太极拳,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证悟中华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医武之文武经典所阐述的心要,彻悟宇宙人生之真理,通达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进而实现隐显自在、常乐我净境界的智慧之学,这门学问,不以战胜别人为检验标准,而是道法自然,以本具为师,皈依自性,实现拈花微笑、言语道断、不可思议之神明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太极拳是无门可入的。就像宋代称禅宗为无门关一样——太极的神明境界,离我们有多远?也许很远,穷尽一生心力也摸不到门;也许很近,当下就是——从这个意义来看,太极拳亦是有门可入的,毕竟张三丰、王宗岳、杨禄禅、杨健侯、孙禄堂等等太极拳之先贤,早已登堂入奥,并开启了太极拳的一扇扇大门(门派),等着我们深入其中,得乎其中,出乎其中。

只要敲对了门——向内求自身本具的功能,肯悟,并有老师入门引路、口传心授,则太极境界就会“豁然开朗”般地敞开,从而别有洞天,别有风光。

然而,人一出生,所接受的后天教育和尘世的污染会屏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阻断内求本具智慧的探研之心,进而使我们离开自家的珍宝而假借于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当代,有没有一种最有效的途径,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入太极拳之门,并尽快实现豁然开朗、登堂入奥呢?

最有效途径是有的,那就是:太极拳和国学,同修同悟。

因为,国学和太极拳,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有一次,我和中央党校的于晓非教授一起到中经名人俱乐部讲课,他讲佛学,我讲太极拳。回来的路上,他问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水平上不去。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国学的精髓,不懂、不了解。丢失了国学,则会失去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整体观,得其一而万事毕的思维模式。

不从思维方式入手,依然按照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二元对立、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则根本搞不懂太极拳的真实要义。

太极思想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参照系,是儒释道医武之国学道统,九九归一归太极的真实写照。太极思想,特别是阴阳中含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历数千年风雨,恒久不变。

太极者,乃混元、一、道、整体、核心之意,是天地人、精气神、儒释道、医武易、有为有无无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融合。

世间的学问和知识有万法(八万四千法门之多),而万法要归一法,一法归无法,无法统摄在提纲挈领处、动静之机处——这就是太极智慧、太极思维、太极功夫,这三种说法,由于既是形而上,又能落实到每个人的身心修养和身心健康层面,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修身之学或熟语:太极拳。

古之圣贤,敬畏天地,省察自身,由内而达外地发明——发现明白了天地人之规律,从而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心要就是——以文化身心。太极拳就是这样的文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