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来源于战国时期齐国采用围攻魏国的方式,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兵力,从而使赵国解除危险的历史典故。后来用于战术之中,指的是袭击敌人后方据点以使进攻之敌撤退。作为三十六计之一,围魏救赵的精妙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绕开问题表象,从事物的本源去解决问题,从而一招制胜。
“围魏救赵”始末
围魏救赵发生于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中。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为了报复赵国乘魏国国丧将中山强占的霸行,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赵国。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会给赵国以沉重打击,可谓一举两得。魏惠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下拨了五百战车并命庞涓为将军,直奔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情急之下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命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要直接攻打围困赵国都城邯郸之魏军,而孙膑却制止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橶,批亢持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也就是说:若要解开乱丝绳结,不能用拳头击打;排解争斗,不能自己也参加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受到制约后,方能自然而然地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巢出动,若直接攻打魏国,那庞涓必定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就定能自然地解开了。然后再在中途伏兵袭击庞涓的归路,他必败无疑。
田忌依照孙膑的计策行事,果然,魏军离开邯郸,魏军归路途中又遇伏击,与齐军在桂陵激战,魏军经过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又遇齐军突袭,因而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集残部,退回大梁。魏军惨败,而齐军大胜,赵国之围因而自解了。孙膑从此名闻天下,并有兵法流传于世。
围魏救赵的妙处在哪里?
围魏救赵的妙处其实就是避实就虚。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最早,田忌打算直取邯郸。但是孙膑认为,要解开一团乱麻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想要派兵解围,就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目前魏国内部已经空虚,其精锐部分都集中在赵国,如果带兵突袭魏国都城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可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必然大败。结果不出孙膑所料。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对此有一番深刻阐述,如何将“避实击虚”原则落到实处?孙子认为,在行动中必须具体化,首先,要示形于敌,迷惑和欺骗对手,使其暴露弱点,然后给予打击。其次,要“以十击一”,即集中优势力量,果断有效地打击对手。再次,因对手变化而取胜。在竞争过程中,能根据对手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人力部署,改变竞争应对方式,始终保持主动。然后,“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全面掌握对手信息。最后,“攻其所必救”,即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孙子认为:只要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实施适宜的措施,那么胜利不但可以预知,甚至“可以创造出来”。